【 這個不准吃 那個也不准 】
 
身為醫院復健科生理領域的職能治療師,我們的專業看重患者在病後,在回歸家中生活與社會生活時,能夠具備最大化、最優化的生理心理功能、自我照顧能力,以及生活獨立性、適應能力和環境支持度等。
 
長輩的生理健康固然要注意,但是他們在心理層面的需求,也同樣重要。
 
活到這把年紀了,又不是小孩子,其實還是希望孩子尊重自己。
 
如此,可以幫助患者在病後回歸生活(重回生病前角色),也能幫助照顧的家屬減輕照顧負擔、減少因為照顧所產生的次發性傷害。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會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關係,秉持接納、尊重、不批判的原則,融合各種功能性的活動練習與諮詢的建議,來幫助患者達到他們期盼的、可及的復健目標。
 
因此,我們在了解患者生活功能與需求的過程中,時常有機會與患者聊及平時生活上的點滴。
 
在醫病關係剛建立初時,患者多半是聊及病後因為生理功能受損,在生活層面遇到的困難,以及諸多需要我們協助或提供建議的地方;
 
而在醫病關係熟稔後,也多有患者開始會把我們當作老友般聊起回憶、生活近況,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臨床服務多年來,每當患者在東南西北聊著自己想分享的事情時,除非聊到的問題,涉及到我們專業上可以提供任何協助之處,否則我的角色向來是一位安靜的傾聽者,讓患者可以安然有個對象訴說與抒發。
 
但這一次聆聽到的故事,讓我決心提起筆與讀者分享,希望藉此提供大眾在照護家中長輩時,有另一個思考面向,進而決定是否調整自己未來的應對做法,達到「雙贏、雙快樂」的目標。
 
◆◆◆ 〈人老被管〉限制過多 婆婆不開心
 
患者是一位年約90歲的婆婆。婆婆在年輕時因為中風造成左側肢體中度偏癱,所以直至今日,她的左側手腳都比較沒力。
 
隨著年紀漸長,近期逐漸出現髖關節與膝關節痠痛不適的狀況,並且開始有生活自理、獨立轉移位、獨立行走等困難。
 
婆婆由家屬協同來到復健科尋求協助,希望能讓肢體更有力、讓日常生活獨立性能夠更好一點。
 
婆婆向來笑臉迎人地來到我們科部,但某日卻突然愁眉不展。
 
隨即聊起自己的孩子對她生活上的限制太過頭,時常像在訓誡孩子一樣,不准她吃這吃那,甚至會要求她別再多吃從小吃到大的食物。
 
她提及有時孩子在週末到家裡探訪她,會突襲檢查她的冰箱有哪些食物,看到不滿意的,會先叨念一番說這個不營養、那個傷身體,然後把冰箱裡所有的食物都丟進垃圾桶。
 
聊到這裡,婆婆忍不住嘆息說道:「活到這把年紀了,又不是小孩子,其實還是希望孩子尊重自己……」
 
她表示,雖然孩子都是為了自己好,所以為了家庭關係和諧,也就隱忍、聽聽就罷,不跟孩子計較,但是被叨念、被責罵、被限制飲食、被清理冰箱等作為,感覺很不舒服、很難受。
 
◆◆◆ 〈家屬看過來〉心理層面需求 後輩更要注意
 
聽到這裡,我深信子女對長輩生活型態的諸多建議(或干預),一定是出自好意;
 
而且種種建議的內容,也必然是經過許多醫療諮詢與資料彙集所產的。
 
但是身為職能治療師,認為長輩的生理健康固然要注意,但是他們在心理層面的需求,諸如被尊重、被關懷、感受被愛、被肯定與支持等,也同樣重要。
 
誠摯建議家屬在關心長輩的生理健康、飲食健康時,也別忘了當我們在給予長輩建議或協助時,能夠同時顧及長輩心理健康與安適的狀態。
 
也就是說,如果在介入的過程中,能以「尊重」為前提,調整溝通與表達的方式,以幽默表達取代責罵、以陪伴著一起做改變,取代言語訓斥和口頭管教、以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取代絕對的禁止和限制……
 
其實對認知功能良好的長輩來說,多一些正面的感受反而較能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幫助個案與親友在較安適的身心狀態下重建生活(lifestyle redesign)、重歸病前角色 (return-to-role)。【 文/林育嬋、林克忠/職能治療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