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愛誘惑是高尚的 】

為愛誘惑是高尚的: 《遠離塵囂》改編電影有感

十五歲的少年情竇初開。

我問他:「依你所見,她喜歡的男孩,該有什麼特質?」

「高富帥吧。」他回答。

「啊?你怎麼知道?」我問。

「我完全不知道,」他承認:「我亂猜的。」

這種事怎麼可以亂猜?還真是沒程度啊。

也曾接到這種電話,要我回答:「請問,同志的感情,能夠衝破階級的藩籬嗎?」

戀愛讓人沒頭沒腦,然而人們在這重要事項上如此缺乏指引,也實在令人咋舌感歎。

法國曾有個接近電影界內亂的世代之辯,上一代認為要發揚法國電影的傳統,反對的聲音,則主張國別不重要,好的法國電影,一向就勤於吸收優異美國電影的精神。

筆戰正酣,被當成法國電影中流砥柱的導演(註)道出這樣的心聲:看那些法國老電影,能讓我們學會怎麼向女人求愛嗎?換言之,法國導演深深譴責本國電影,在戀愛術一事上,沒有善盡職責。

引申而言,電影這個文化,要能幫助人們更會戀愛。法國絕非沒有愛情電影,但在這裡有個細膩的區分:比愛情更重要的,是求歡術的學習與養成。

「誘惑一個妳不愛的人是卑鄙的。」哈代小說《遠離塵囂》改編的電影中,男主角之一說道。這話其實可以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只有誘惑你╱妳所愛的人,才是高尚的。

在小說改編電影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許多更全面描繪當時英國農業社會的細節被省略了。電影突顯的,是愛情更專精的領域,也就是男女兼修的求歡術。

雖然我個人更偏愛哈代的原著,但是,對電影與小說進行比較,卻是個難得的機會,看求歡術的歷史流變。

羅曼史文學,能令性別更加平等嗎?肥皂劇或「八點檔」能出現更引起思辨深度的「變種」嗎? 這兩個問題,一直令有志之士關心。

電影《遠離塵囂》,兼具了羅曼史的平易與八點檔的戲劇張力,但在俊男美女的好演技與運鏡優美之餘,仍然架設出能夠就「愛的問題」進行討論的清楚結構,這不能不說是哈代之功。

即使經過有效的簡明化,這部電影仍然不是僅停留在滿足女人單方面,「我要安東尼、阿琪或陶斯」的性愛愉悅幻想電影。

權力地位會變動、肉欲也確實會強大到使人失去原則,只有感情與人格的完備,才真正堅不可摧──這個哈代式的理想,是用愛,長期對抗並遠離世俗偏見,而不是「凡戀愛必得淨土」。

對哈代來說,品格與愛總是同一件事,但沒有人下地就有,誰都會走偏。所以,通過考驗與錯誤學習是必要的。為愛誘惑,也是被愛誘惑的難處在:要想在愛中誘惑,必須學會不向其他次要的誘惑妥協。

這個對不同誘惑的區別,是令這部電影,較一般愛情大片更有討論空間的關鍵。在電影製作上,可以說,BBC「不大膽也不隨便」的折衷美學,是其主調。缺點是開創性有限;優點則是──讓任何人看起來都不費力。

每回情殺過後,總有要注意感情教育的呼聲。但是拿什麼教呢?《遠離塵囂》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是它不只提供正面形象,還揭示,無論正負面的求歡行為,都能存在同一人身上──值得了解與同情──但也仍需要我們保持清醒與風度──以主動抉擇與行動,代替空想。總而言之,當愛存在之時,我們要勇於專心誘惑。

註:阿諾.戴普勒尚(Arnaud Desplechin,1960-),代表作有《國王與皇后》、《屬於我們的聖誕節》。【 文/張亦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