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一點靈》利他才是真利己
文/吳育宏
在自由經濟社會,「自利」是促成市場進步的重要推手。生產者以最有利的數量和方式生產商品,消費者以對自己最有利的邏輯做出選擇。有效率的供需機制促成繁榮的經濟,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
利己人之本能 利他看法各異
不可諱言的是,「利己」是人的天性,但是談到「利他」,每個人的想法和做法就大不相同。
在功利主義掛帥的今日,有人認為強調「利他」太過矯情,他們會坦率的表示自己只想獨善其身。因此,這種人只做好分內的工作,對旁人的困難選擇袖手旁觀。
也有人常把「利他」掛在嘴邊,成為一種宣示的口號,但是在為人處事的細節卻還是斤斤計較。非得要那些有辦法「利己」的朋友,他們才願意拿出「利他」的精神。至於無法取得利益的朋友,這種人會有另一種態度。利害關係算盡的結果,是塑造了「利他」的表象,但是「利己」的本質旁人看得一清二楚。
讓別人更好 就是讓自己更好
把「利他」精神放第一,以短視眼光來看的確可能損害到自身利益。例如在職場上樂於分享、不藏私的人,總是可以增加旁人的能力和價值,看似降低了自己的重要性。但是,「讓別人更好」這樣的特質,毫無疑問是每個優秀團隊所渴望的。聰明的領導人都在辨識「利他型」的員工,賦予更大的責任和職位。那位每天讓別人變得更好的人,絕對是明日更上層樓的候選人。
至於在商場上,真正的「利他」倒不是做生意不計成本、無法獲利。相反的,我認為廣義的「利他」思維是:「能夠在價值鏈上為別人創造最大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所有生意的利潤來源都是從「利他」開始。最擅長利他的企業,才有機會賺取最大利潤。至於永遠停留在「利己」的小框框,也只賺得到短淺的蠅頭小利。
不管在職場或商場,「利己」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一個人連如何「利己」(自我管理)都搞不清楚,絕對不會是一名合格的員工或商人。然而一個人對「利他」的態度和作為,則充分說明了他的格局高低和舞台大小。目光如豆的人,「利他」和「利己」處處衝突,所以他們的發揮空間狹小;胸襟開闊的人,「利他」和「利己」沒有衝突,舞台之大沒有極限。
利他價值觀 說明你的格局
香港知名演員吳孟達在電影「少林足球」中飾演一名教練,當他拒絕對手給的賄賂(要求放水),對手教練質疑他:「你怎麼可能不貪?」吳孟達笑著說:「我是貪心沒有錯,但我貪的是冠軍獎盃。」看似簡單的對話,我感覺其中充滿許多哲理,就看個人的體會。
奉行「利他」精神的人,也有可能被質疑:「你怎麼可能不『利己』?」我的想法是,端看你「利己」的格局是大還是小。如果你能體會「創造自己被利用價值」的真正意涵,那麼「利他才是真利己」。或許跟一句俚語:「吃虧才是占便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