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單親媽追幸福 對方子女卻反對 】
Q:
父親八年前離世後,媽媽從來沒有和任何異性交往過,直到今年,有個一起在社區當義工的叔叔常對她噓寒問暖,颱風來或逢年過節時都會打電話來關心我們家,還會送媽媽他自己種的菜,雖然只是一些小小的舉動,我跟姐姐都覺得李叔叔人不錯。
他也是孤家寡人一個,最近他終於跟媽媽告白了,李叔叔甚至明示想共結連理,媽媽已經很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兩人開始約會,但她似乎並不想再婚。
我和姐姐都支持她的人生下半場有再幸福一次的機會,李叔叔的子女卻不是很贊成,為甚麼會這樣?
父母有個老伴不是很好嗎?我該鼓勵媽媽跟李叔叔更勇敢一點嗎?
A:
許多熟齡者的身心健康研究都強調「社會支持」的重要,尤其對單身的長輩來說,休閒和情感性支持有助降低寂寞、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
志願服務、宗教活動、親友聚會和情愛關係都能提升老年生活品質,但他們的愛情需求卻常常被忽略。
有些子女反對是因為自己的情感上過不去,有時是經濟因素,擔心父母再婚影響到自己的繼承權,或增加撫養上的負擔;
也可能是害怕父母萬一感情受挫會受到嚴重傷害,萬一情財兩失鬧出悲劇就麻煩了。
有句話說:「老無所伴難處大,老有所伴好處多」。
情感的交流或身體的相依相伴有益身心,卻不一定要共同居住或再婚。
目前歐美正流行一種老年人的親密關係型態,稱之為「Living Apart Together(簡稱 LAT)」,即「在一起,但不住一起」。
兩個人相互關心也有承諾,卻選擇不同居,各自住在原來的地方,有個人的私有時間及空間。
在英國,已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成年男女認同即使結婚,夫妻也並不一定要住在一起,這樣反而能讓許多中老年伴侶在關係中更自在,不僅可以保有彼此的生活習慣與方式,也不乏情感慰藉和陪伴。
單身父母遇到聊得來又能互相照應、扶持的對象,有些子女一開始很抗拒,慢慢便會適應和接受,所以別太擔心吧!
不管是甚麼相處型態、是否進入婚姻,儘量尊重他們的步調或遲疑,試著不說服、不干涉、不介入,相信他們會按著適合的節奏,為彼此的關係做出最好的選擇。
【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婚姻幸福學〉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