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萬花筒》教育VS.訓練
文/吳育宏
如果你發現一名業務員面對客戶時,連交換名片的基本動作都出錯,你可以「訓練」他,包括交換名片的手勢、表情、時機等等,經過適度的提醒和練習,許多人都可以達到要求。
如果你發現一名業務員和客戶閒話家常時,用字遣詞拿捏失當,話題也既枯燥又無法聚焦,他需要的是比較長時間的「教育」。
說話的方式和內涵,只能一點一滴調整和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幾。
短期靠訓練 長期靠教育
我喜歡用上述的例子來比喻「訓練」和「教育」的差別。
訓練是短期的「照著做」,教育是花時間讓人瞭解「為何這麼做」;訓練偏重是「技巧」,教育著墨更多「心態」;訓練可以讓人「把事做對」(效率),教育則幫助我們判斷如何「做對的事」(效能)。
一個人對兩者(教育VS.訓練)認知的差異,會反映在他的學習態度和成果。只停留在「訓練」思維的學員,總是急著在課堂找到「明天就用得上」的答案,他們想趕快照著做、不需太多思考的步驟。這樣務實的態度沒什麼不好,但是思考過於狹隘,限制了成長機會。
舉例來說,我在A產業授課時,若是舉另一種B產業的案例,常常可以聽到兩種反應。一種學員表示「這和我們行業不相關」,他們只期待在熟悉情境下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另一種學員卻有較開放的心態,總能從不同產業找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方法。
框架內是訓練 框架外是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說,「訓練」是在「框架內」的學習,給你標準情境和選項,教你選出標準答案。經過嚴格訓練的人,可以在框架內的遊戲規則表現傑出。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實環境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只能在框架內找答案的人,通常無法在真實商業環境中作戰。
另一方面,「教育」是在「框架外」的學習,有時候我們得脫離日常情境,把視野和格局拉到遠處,從不同的題材中得到啟發。好比學校教育的內容大多在職場上無法使用,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從框架外學習,才能塑造一個人的靈活性與創造力。
許多企業都認同「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卻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區分「教育」和「訓練」的差異。訓練解決的是企業短期面臨的問題,較有可能從短期指標來衡量成果。例如:做完簡報訓練,同仁的說話技巧、台風是否有進步,很容易觀察的出來。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企業和個人的能力缺口,並非全部都能靠短期的訓練看到改變。教育需要較長時間,也才有機會改造體質。
教育加訓練 見樹又見林
不管是教育訓練的規劃者,或是接受教育訓練的人,都要建立正確心態。框架內的「訓練」力求務實,並連結到實際工作的情境中。回到工作崗位後的行為改變、績效改善,遠比教室內的興奮來得重要;框架外的「教育」要有耐心,用開放的心胸去接受新的觀念和知識,才看得到舊領域的盲點,也才不會變成井底蛙而不自知。
教育和訓練,有人問我哪一個比較重要,我是這樣想的:
「訓練讓我們應付今日的問題,教育幫我們儲備明日的競爭力;訓練使我們『見樹』,教育使我們『見林』。正因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經營智慧才更顯得可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