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是毒不是福
◎ 郭振鶴
過去部分國內的製造業,受到中國在國際市場的低價競爭,在生存與發展上不易,不是關廠,就是移往海外發展。現今政府要開放的是服務業,服務業與製造業最大的不同是,服務業是有關於我們基本民生、日常生活的產業,開放服務貿易的協議,等同於是直接打到經濟的心臟地帶,民眾可以很直接感受到所帶來的影響。服務業占GDP比重高,「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於台灣經濟與人民勢必會掀起不小的衝擊。
服貿協議內包含很多產業,與一般民眾息息相關的服務產業,如:餐廳旅館、藥品批發、美容美髮、旅行社、營造清理、倉儲、小客車租賃、汽車維修、印刷出版、線上遊戲製作研發、攝影、電腦軟硬體資訊服務等等,甚至是管理顧問與殯葬業都有,除勞力密集的一般服務業外,還有資本密集的金融業。服貿協議將各類與服務業沾到邊的產業,通通夾帶在一起,會讓人覺得是在圖利特定財團或是企業。且開放的產業那麼多,從食衣住行娛樂幾乎通通包辦,台灣基層服務業命脈,幾乎是要開放給中國掌握、統一的感覺。
勞委會主委潘世偉說,簽訂後讓投資進到國內來,會增加市場競爭動能,勞動市場動能也會增加,且簽協議沒有開放中國勞工進到台灣。但讓中資進入台灣,中國很有機會成為台灣人的老闆,如果中國企業是運用中國那一套經營的模式,難保台灣勞工的基本工資不會被壓低或是就業市場的條件越趨惡化。另外,假如中資企業大量採用低價傾銷的競爭模式,一定會打垮許多的中小企業,最後有可能都被中資企業給併購掉了也說不定。
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要符合國際行銷貿易的精神,應該是要去審慎評估台灣哪些產業相對利益比較高的才輸出,我國服務業的強項在於創業精神與營運模式,這部分應該要輸出到中國,才對我們有利。可是政府在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前,根本沒有完整仔細評估過台灣那些產業要對中國開放,或是希望中國對台灣開放那些產業,也未徵詢相關民間企業協會的意見,政府如果是因為經濟不好,急於為經濟找出活路才簽署服貿協議,不免會讓人質疑,這是不是拿油桶來滅火,讓台灣的經濟、就業情況可能更惡化。
(作者為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