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9 Wed 2017 19:48
【 老婆牌友獻殷勤 讓人不舒服 】
- Apr 19 Wed 2017 16:33
【 不再是我們 祝福卻依舊 】
- Apr 19 Wed 2017 16:10
【 用橄欖油潄口防牙周病?】
- Apr 19 Wed 2017 16:07
【 愛的風情畫 】
- Apr 19 Wed 2017 16:01
【 老來拌嘴 也是伴 】
【 老來拌嘴 也是伴 】
這一陣子發現和老公對話或者聊天的時候,有時候講到某一個話題,他會突然變臉、接著怒容滿面、生氣地提高音量。
剛開始真是不能適應,原來好好的氣氛,好像忽然踩到地雷似的,一下子砰然火爆;
⋯⋯更糟糕的是一陣對罵對吼的傾盆大雨之後,兩人不歡而散,接著都餘怒未消,一連串大半天繃著臉沉默不吭聲陷入冷戰。
後來轉念想:空巢期了,幹嘛要老來「拌」,影響健康?
結果,自己找到一個合理化的歸因,就是兩人都在更年期吧?都有易怒和煩躁的典型徵候,夫妻相愛,幹嘛彼此過不去啊?
於是,給自己下台階,當下話不投機的時候,就馬上見風轉舵扯開話題;
或者是立即住嘴,用肢體語言給對方拍拍胸膛,提醒「別生氣、生氣快老」的話。
也有真是不吐不快的時候,就索性放任自己拌嘴發洩一番,然後一轉身,用翻轉180度的輕柔,補上一句:愛你喔!就降溫了。
另外,要記得善用自我實現的增強原理,用期望對方的行為稱讚對方的好;
還有,好好善用耳鬢廝磨的溫情。老來拌嘴更會增添老來伴的智慧喔!【 文/舒怡 】
- Apr 19 Wed 2017 15:59
【 致 這段該死的愛情 】
【 致 這段該死的愛情 】
有些愛情天生體質不良,也許所遇非人,也許時機不對,談著談著,浪漫的粉紅褪了色,轉而淹沒鬱鬱寡歡的深藍裡。
走入死巷的愛情,分手,是對彼此都好的選擇。
⋯⋯◆◆◆ 一巴掌 把自己打醒
幻想過許多會與你偶遇的可能,或許是在我家的巷口,也許是在你公司樓下的便當店,又或者是在一個曾經我們都想去的目的地,設計過無數種對白,也推敲著你任何有可能的回應方式,但其實心底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說:「我不想再次與你相遇。」
當時分得很痛,情緒裡摻雜著絕大多數的不甘心與背叛感,以及對自己曾經全心全意的付出感到的惋惜與憤怒。
呼你一巴掌一直是我最想給你的寒暄方式。世事似乎真逃不過莫非定律,愈是不想碰見愈是容易發生!
我果然像逃不過命運般地碰見了你,沒有彼此虛情假意的問候,沒有冷嘲熱諷的冷言冷語,也沒有真心祝福的大方對白,該送給你的那一巴掌,也還在我手裡。
你只是靜靜地望著我,用一種愧疚害怕的眼神,看著這個曾被你背叛的女人;
我當然也用餘光看見了她,冷冷地掃了一眼,然後彼此擦肩而過。
那一個時空,突然過往的委屈變成一堆問號,哽在我的喉頭,卻一句話也沒能問出口。
我不想知道你好不好,也不想知道她哪裡比我好,我只想知道你憑什麼讓我過得不好?
一瞬間的眼神交會,並沒有改變任何事情。我們還是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帶著對你藏有的恨意,我努力讓自己過得比原來要好。
只是,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去想像我們相遇時的任何情景。
祈禱此生我們不會再見!在情字這條路上,因為遇到你,我才有機會看清楚壞男人到底長得什麼模樣。那一巴掌,我會把自己打醒。【 文/小影 】
◆◆◆ 既然不愛了 就分手吧
「就不愛了啊!沒有為什麼。」真的很佩服小T能如此輕鬆說出這句話。
當小T的好友已經超過十年,我從未見他因分手而傷心難過,問他為何可以如此豁達,他總是簡單一句話帶過。
「不愛了」,短短三個字,說得容易,但要真的做到談何容易?還記得初戀時,剛開始愛得死去活來,分手時哭了好幾天,哭到連媽媽都擔心我會做甚麼傻事。
那時,小T不解地問我為何要這麼難過?要不是當時我太傷心了,不然必定揍他一拳。
常常在想,為什麼起初如此相愛的兩人,最後還是分手?既然最後都要分道揚鑣,那又為什麼當初兩人會心有靈犀而觸動愛情呢?很多問題總是得不到解答,是運?是命?說不完、理不清。
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愛情真諦。因為相愛,所以在一起,沒有特別理由;而不愛了,理所當然就分手,也不需要理由。
這就是愛,取決於心的感受。心有所感所以愛,既然心已經沒了感覺,也沒有必要繼續下去,否則只是讓兩人都痛苦。
豁達不容易做到,畢竟用情多深,伴隨的傷也就有多深。但要將「分手」這件事看得多嚴重,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分手是上天在傳達「這人不適合你」的訊息給你。
難過,難免,畢竟種種回憶不是說刪除就能刪除,只是可以想簡單一點:不愛了,分手對誰都好,不是嗎?【 文/楓秋 】
◆◆◆ 有些人 就該永不回頭
面對所愛之人劈腿、花心,那傷心、憤怒是肯定的,但在一連串的情緒過後,要面對的是,你是否還要繼續這段感情?關於這問題的答案,除了要問自己是否還愛著對方,更要觀察對方的態度與想法究竟是如何。
他是否存著罪惡感?是否感到後悔、愧疚?是否真的只是一時的動搖?如果他並不感到抱歉,反而覺得男人三妻四妾自古有之,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又或者是在妳面前大讚第三者的好,數落妳的不是,不願與妳一起面對這段感情所面臨的困難;
又或者是坦言不會與對方斷絕來往,那麼我想,無論妳是否愛他,結束這段感情對妳來說是福不是禍,與其挽回,還不如祝福他永不回頭吧!
他日,就算他希望回到妳的身邊,妳也不該再給他任何機會,否則,妳就會成為他的愛情燈塔,永遠只是等待他的歸來,而他只會在自己落魄、缺乏溫暖的時候想到妳的好、想到妳的柔情、利用妳的善良,只因為,妳愛上的是一個壓根不愛妳的人。
許多事是長痛不如短痛。並不是離不開,而是不想、不願意、不甘心,不想讓第三者稱心如意,決心要與第三者拚個輸贏。
殊不知,只有先將壞傢伙放水流,才能迎接更好的下一個,否則,這段感情就會像重複上演的肥皂劇,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一輩子就這麼跟他耗著了。【 文/心扉 】
- Apr 19 Wed 2017 15:57
【 離開你後 我的愛否極泰來 】
- Apr 19 Wed 2017 15:54
【 炫富炫特權乃是一種罪惡! 】
【 炫富炫特權乃是一種罪惡! 】
動物有一種「炫耀行為」(Display Behaviour),它為了宣示地盤主權、性的吸引力,以及保護後代,經常會裝腔作勢,做出誇張的動作,這是動物的權力行為。
◆◆◆ 法貴族炫耀 大革命上斷頭台
⋯⋯因此,炫耀乃是動物的一種本能,到了人類,這種炫耀更加複雜化。當人類為了宣示它的權力,更會有系統的去炫耀。
古代的君主貴族都很會炫耀,並把炫耀變成了一種習慣和禮儀。
炫耀的穿著打扮,炫耀的建築和儀仗,炫耀的男女關係八卦傳奇,炫耀是古代上層社會的特性。
法國一七八九年革命前,就是一個炫耀到極其誇張程度的上層社會,王公貴族的炫耀生活,使人民恨之入骨,非把他們送上斷頭台不足以解恨。
這種古代的炫耀,到了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關係改變,炫耀的主體已由王公貴族轉到了資本家豪門身上。
最讓人側目的乃是十九世紀後半到廿世紀初歐美的「鍍金年代」,當時市場被做大,但社會又極鬆弛放任,於是富豪崛起,許多富人都是靠政商關係而快速發跡,他們財大氣粗,蓋豪宅、開遊艇、穿金戴鑽,甚至家中寵物也都有珍珠鑽石項鍊,對於這種土豪式的富人,美國人稱之為「強盜公侯」(Robber Baron)。
這些土豪式的富人除了炫耀財富外,還喜歡炫耀他們搞出來的種種男女八卦。
廿世紀初,美國有個八卦記者作家溫切爾(Walter Winchell),他每天去高檔俱樂部鬼混,各個富豪名流都會到他的座位前,主動提供八卦,八卦是富豪名流揚名立萬的方式之一。
在大蕭條時代,溫切爾靠著發八卦消息和寫八卦文章,每個月就可收入卅五萬美元稿費。炫耀和八卦乃是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主流價值。
◆◆◆ 鍍金年代 也是反富恨富時代
而當一個社會敗壞,當然會出現糾正的批判力量,「鍍金年代」因而也是個反富、恨富的時代。
反富恨富的大作家和思想家也一個個興起。
人們反富恨富是有理由的:
(一) 土豪式的富人崛起,他們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含金量,而是靠政商關係及心狠手辣而發財,因此,金光閃閃的外表下面並沒有多少真金。
(二) 一個社會必須有人助己助、人溺己溺的社區價值,「鍍金年代」的富豪只追求個人的自私,而不理會公益,這些自私的人當然應受譴責。
(三) 正因為「鍍金年代」的反富恨富,所以那個時代,反富恨富也刺激出了「社區主義的罪惡感」,許多富人開始良心不安,於是「慈善人道主義」興起。
廿世紀初美國第一代的慈善人道家,如卡內基、洛克斐勒、范德比爾特相繼出現。
他們都是良心不安的富豪,他們捐錢辦善事,捐錢出來辦醫院辦學校,形成了美國最可貴的傳統,富人關心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教育及醫療之事,富人的最深覺悟是,他們必須以自己的財富,去做政府體系所不能做的事,帶頭讓美國走向未來。美國的反富恨富,對人類的思想史,促成了重大的變化。
◆◆◆ 炫耀行為 人格上的重大疾病
(A) 西方人從前認為「嫉妒」是一種死罪,所以反富恨富是起源於嫉妒的情緒,不值得支持。但現在已發現反富恨富是有建設性的。
它可以催生出人的社區感和罪惡感,從而昇華出新的社區精神和國家共識。嫉妒所形成的改革,證明了嫉恨是一種正面的熱情。
(B) 以前的人認為炫耀所顯示的只是炫耀者的沒程度和沒水準,但現在的人已發現到,炫耀這種行為乃是人格上的重大疾病。
炫耀是自私、自戀、是驕傲自大、是身體權力的濫用,它否定了人們的社區價值,因此炫耀也是一種「自鳴得意」和「自我讚美」,甚至還是一種「自我崇拜」。
炫耀這種行為,已否定了現有的所有規範,因此它已成了一種取代所有紀律的極大罪惡。
最近在台灣鬧得很大的阿帕契富豪旅遊團案,表面上看起來它是一起涉及軍紀的醜聞,但若深入追究,則可發現它其實乃是起與炫耀有關的案件。
◆◆◆ 阿帕契富豪團 打敗軍中紀律
近年來的台灣,雖然很多年輕人生活日益艱難,但的確也形成一群新富,他們財大氣粗、到處炫耀,除了炫富外,也炫他們的社會關係和各種特權。
由於馬政府無能,沒有能力去維繫社會的秩序和紀律,所以社會的每個部門都日益鬆弛,部隊裡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部隊的裝備,當然也成了這些人炫耀特權的道具。
他們的炫耀和政府的鬆弛無能,這兩種因素相疊,阿帕契富豪旅遊團事件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現在的社會由於社交新媒體發達,炫耀的人很容易就可以大炫特炫一番,現在的那些富豪真的是「不炫白不炫」,大家都在炫身體、炫財富、炫特權,炫耀碰到了軍中紀律,軍中紀律當然被打敗!
而最使人憤慨的,乃是此案鬧大後,一堆所謂的名流他們沒有是非,居然在反富恨富上做文章,認為人們對阿帕契案的指責是一種反富情緒;他們對本案的炫耀,包括炫富炫特權不置一詞,卻替別人隨便就扣上一頂反富的帽子。
富當然沒有錯,但炫富炫特權卻無疑是嚴重的道德犯罪。經過這次阿帕契案,台灣的新興豪門,可能已需要體會當年美國反富恨富的經驗。
富人必須去做對的事,如果他們繼續炫富炫特權,破壞社會的紀律,人們的反富恨富情緒就會升高!【 文/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
- Apr 19 Wed 2017 15:51
【 人生哲理 】
- Apr 19 Wed 2017 15:45
【 為何在失去時方知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