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前進的姿勢叫退讓 】
 
人生固然要銳意進取,追求上進,努力向成功進發,但很多的時候,還要知退,能退,更要善退。
 
退讓,很多時候是前進的一種姿勢。
 
在自然界,有進必有退,退中含有進。日有升有落,嶺有上有下,潮有漲有退。
 
日落才有月升,冬去才會春來,花落才有果實。很多時候,退是進的前提,能退才能進。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我們不可能是一條直線前進,也不可能永遠居於高位。
 
無論官當得多大,爬到多高的位置,掌握多大的權力,擁有多大的財富,有了多大的名聲,最後都要退下、退出。
 
因為「當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聲多半是自己的成就加上別人的訛傳。
 
況且,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時間會帶走一切。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人類社會奔流不息的大河,要讓它持續向前發展,前面的人就要為後面的人,讓出空間。
 
在該退的時候,無怨無悔地,退下來,既是形勢的需要,也應成為我們的自覺。
 
善退,是一種圓通的智慧。退,並不意味著無能和逃避。在特殊情況下,或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尤為必要。
 
只退不進,是懦者,只進不退,是莽漢。只有進退得當,善於以退為進者,才能審時度勢,把握事物發展的態勢,控制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
 
善退,是一種豁達的情懷。「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
 
懷此豁達心胸,方能進退從容、恬然自得。「退」是人生道路上的轉乘站,我們可以把「退」視為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新起點;
 
也可以換個姿態過人生,做一些自己感興趣而原先無暇顧及的事。
 
很多時候,退居二線,退隱江湖,可以看到別樣的風景。可能沒有高潮迭起,卻會有微波蕩漾;
 
可能沒有轟轟烈烈,卻會有恬淡優雅;可能沒有累累碩果,卻會有心花朵朵。
 
退時當思進,進時當思退。進的時候,不能一條道走到黑,而要考慮回旋的餘地;
 
退的時候,也不能膽怯地一退到底,而是以退為進,為自己留下再次起步的踏板。
 
進一步,豁然開朗;退一步,海闊天空。進退自若,那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文/愛分享 《 心靈成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用腦與用心 】

用腦的人,總是在分析、區別、比較、計算。

用心的人,只是行動而沒有詮釋,只是感受而沒有判斷。

⋯⋯

用腦的人,不容易快樂,因為分析、區別、比較、計算通常帶來的都是煩惱。

而用心的人,沒有這些詮釋與判斷,往往是放鬆的,柔軟的,也是容易感到喜悅的。

聰明的人用腦,但有智慧的人,卻懂得用心。

所以,親愛的,當你少了分析、區別,少了比較、計算,將會多了自在與快樂。【 文/朵朵小語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看不開 就是苦 】
 
心寬的反面,就是想不開。
 
我們常常看到某個藝人,想不開抑鬱了、某個明星想不開,跳樓自殺了之類的悲劇新聞,見諸報端,
 
人們為之扼腕長嘆之餘,不禁會問:「他們事業成功,家財幾億,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夢想,為何還要如此抑鬱和輕生?」
 
其中緣由,只能是個撲朔迷離,無人知曉的謎,但是,走在荊棘密布的人生路上,血肉之軀的凡人,總少不了許多的「想不開」:家庭沖突、感情破裂、事業受挫、人際失和……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挫折、沖突和不如意,接踵而至,於是人們開始慨嘆世事艱難,開始消極懈怠,
 
但是,這樣並沒有減輕你的痛苦,反而會讓你的痛苦,越來越深,越重。
 
人生為甚麼會有這麼多,讓人痛不欲生的煩惱呢?表面上看,人們的煩惱是由不順心的生活帶來的,
 
實際上,人們的苦惱,並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而是源於自己內心,認知上的缺陷和偏差。
 
◆◆◆ 1.消極悲觀。
 
事情有兩面,卻喜歡以消極的態度,看待事物,對事物的結局估計悲觀。
 
◆◆◆ 2.認死理。
 
想不開的人,往往把思維停留在某一點上,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認識,並沿著偏執認識,走下去,甚至碰得頭破血流,也不回頭。
 
認死理,就會有求不得之苦:想擁有某樣東西,無法擁有而痛苦;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金錢、名聲、權力而痛苦;愛一個人、但對方卻不愛他而痛苦。
 
◆◆◆ 3.信念不合理。
 
認為生活中的不愉快,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因此,人無法控制自身的痛苦;
 
認為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精確的答案,和完美的解決方法,
 
否則,就會很痛苦;認為自己一定要獲得周圍人的喜愛和讚揚,如果不如己願,就會痛苦。
 
◆◆◆ 4.不咒通。
 
想不開的人,思考問題總是走同一條老路,把問題看得太死,缺少變通。
 
遇事想不開,就會把自己封閉,在銅牆鐵壁之間,躲藏在玻璃的屋子裡,想快樂,卻不得快樂,
 
總是想著別人比自己好,總是杞人憂天,總是將自己心的一隅,投放在心靈的荒蕪的沙漠之中,於是,愁事煩事就堵著你的門。
 
事實上有好多疾病和煩事,都是小心眼的庸人,想出來的。相反,甚麼事情都能「看開點」,
 
不管遇到甚麼樣的遭遇,也許這普普通通的三個字,都會引導你感受到一片光明、一絲清涼、一陣輕鬆。
 
有一對在街頭做小本生意的夫婦,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積蓄了二十多年,終於買了一套房子,但裝修的一位電工,安裝線路時,意外被電死。為了賠錢,他們不得不把新房賣掉。
 
街坊鄰居都以為他們會想不開,即便不愁個半死,也要掉幾斤肉、破罐子破摔。出人意料,他們依然堅強樂觀,依然掛著笑臉,身體也不見瘦。
 
生活中處處,會有不如意的時候,有許多事是不可能改變的,誰也不能讓死去的慈愛的親人復活,諸如此類的事怎麼辦?只有一條無選擇的智慧——想開點。
 
◆◆◆ 「看不開就是苦,想開了就是福!」
 
不管這句話出自誰之口,是智者的開導,還是凡人的勸慰,都含有人生的哲理。
 
「看不開」者,則怨天尤人,陷入苦悶、煩惱、消沉的泥潭之中;
 
「看得開」者,會在失去某樣東西的時候,適時自我調整,自省自勵,這樣人生,便會充滿陽光。
 
因為人的恐懼,都來自看不清,甚麼都看清了,甚麼都想開了,恐懼沒有了,心情就好了,
 
天大的事,都堪稱雞毛蒜皮的一點小事,一好百好,生命就會永處於旺盛狀態。
 
想開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有一個固有思維,做到「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
 
◆◆◆ 「把自己當成別人」——審視自身。
 
我們總是很自然地對於涉及自己的事情斤斤計較,把自己的事情看得比甚麼都重要,但很多時候卻事與願違,弄巧成拙。
 
其實我們可以用平常心來處理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當成別人。
 
當我們感到痛苦憂傷時,把自己當成別人,痛苦自然減輕了:當我們欣喜若狂時,把自己當成別人,狂喜會變得平和淡然。
 
◆◆◆ 「把別人當成自己」——換位思考。
 
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多換位思考,想想「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會有甚麼樣的感受,會怎麼辦」,對別人多點同情心,同理心,就不會苛求別人。
 
◆◆◆ 「把別人當成別人」——尊重個性。
 
做人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別人怎麼做是他的自由,你無權幹涉。
 
要學會尊重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 「把自己當成自己」——堅持自己。
 
想開點,並不是讓你迷失自己,把自己當成自己,強調的是理解自己,善待自己。
 
只有理解了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卑微,能坦然面對,接受真實的自我,並能善待包容自己以後,才能得到解脫。
 
只要能做到以上幾點,你一定可以控制你的心態,凡事都能想開一點。
 
當你想開後,當你無意間一腳踩進,路邊沒蓋好的井蓋,鮮血直流,自己花錢去看醫生不算,還會拐著腿蓋好井蓋。
 
想開了,和一個同事在誤會中,產生了矛盾,你就不想去說明、去解釋。
 
經歷事情多了,你會發現原來人的思維不一樣,不要以為人都和你想的一樣。
 
看開了,你就會明白,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看開了,你就會發現,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看開了,你就會懂得,在不如意的時候,死拍那扇緊閉的門,不如尋找一扇洞開的窗戶;
 
看開了,你就會懂得,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當你經歷的事多了,再回味人生的時候,你就會悟到: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遇到多少、多大的不幸,而是在不幸降臨時想不開;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擁有一個安然入睡的枕頭,而前提是擁有一顆想得開的心。
 
看開點,是一粒解煩丹、一道歡喜禪,是一種心靈的智慧,是一種人生高度的覺悟。
 
小說家達克頓曾認為除雙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任何打擊,但當他60多歲,雙目真的失明後,
 
卻說:「原來失明,也可以忍受。人能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感官,都喪失知覺,我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著。」
 
最擔心害怕的事,都能承受,還有甚麼想不開的呢?
 
【 文/愛分享 《 人生感悟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世事如水,無須歡喜悲歎 】
 
接受一切發生,像一塊水邊的石頭,看著流水不斷地從眼前流過。
 
落葉流過,落花也流過,那些漂過眼前的,都是瞬間的現象,而你保持靜默不動,只是看著。
 
你知道很多事情,其實沒有是非好壞,只是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了,所以你無須歡喜悲歎,更不必批判。
 
世事如水,親愛的,當人生處於動蕩時,要能成為一塊水邊的石頭,看著一切過來,也看著一切過去。
 
【 文/朵朵小語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人生的七種無形財富,樣樣都是福氣 】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財富,卻忽略了這些無形的財富。
 
得到物質財物,只能讓我們的生活,相對好一點,卻並不能讓你的人生富有,只有得到這些無形的財富,我們的人生,才會圓滿、富有、高貴。
 
◆◆◆ 一、慚愧
 
慚愧就是做錯了事情以後,自感愧疚。慚愧就是我們的羞恥之心,也就是《孟子》中的羞惡之心。
 
孟子認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是義的開始。
 
慚愧和羞惡之心,是我們反省內求的動力,也是我們改正錯誤的動力。
 
假如一個人沒有羞惡之心,不知道慚愧,做了錯事、壞事也不知道反省,那就可能一錯再錯,跌入罪惡的深淵。
 
◆◆◆ 二、感恩
 
有的人每天只希望別人給他,這就表示自己貧窮,如果心存感恩,只想給人,就表示自己富有。
 
中國文化強調孝,孝首先就是要懂得感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
 
自然而然地,有孝敬父母的行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古人感恩父母,避免損傷自己。而如果沒有感恩父母之心,只做一些表面文章,是不能算作孝的。
 
◆◆◆ 三、柔韌
 
《道德經》上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無論是草木還是人,活著的時候,都是柔軟的、柔韌的;而死了以後,就變得僵硬了。
 
老子告訴我們,做人要柔韌,要懂得柔弱之道。老子說,人老了以後,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
 
柔弱勝過堅硬,做人必須柔韌而有張力。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能屈能伸。
 
◆◆◆ 四、惜福
 
人生多少都有一些福德因緣,要好好珍惜,不能糟蹋;如同銀行的存款,不要亂花,日用錢財,不能亂用。現在人都懂得存款、儲蓄,不也是生財之道嗎?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幾多人懂得珍惜生活?
 
古人有謂:『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後知清平之可貴,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
 
幸福之事過後方知,除了徒增悔恨與追憶外,於事何補?我們何不珍惜現在,果能一念知足,約束個人無止境的欲望,當下娑婆即是樂土。
 
◆◆◆ 五、助成
 
《論語》中說,「君子成人之美。」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別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推己及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也就更願意助力。
 
樂於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同理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
 
當然,樂於幫助別人的人,相對地,別人也一定樂於幫助他。
 
所以,助成別人,看似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自己的修行,也是在成就自我。
 
◆◆◆ 六、智慧
 
智慧雖不是有形看得到的財富,但卻勝過任何實在的財富。
 
智慧是別人偷不去的財富,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時之財,不看個人之財,有智慧的人,才會大公無私。
 
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捨、進退;知道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
 
古人說:「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思就說,事休不算就做。」
 
人生的過程,就是抉擇的過程。從吃穿住行到擇偶、擇業、擇友、擇師……人生無時無刻不面臨抉擇。
 
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而腳步要踏對,必然要有智慧,來做對人生的抉擇。
 
◆◆◆ 七、結緣
 
結緣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讚美別人的一句好話,可能收獲比一句好話,多出千百萬倍;
 
不經意幫人做一件好事,所受的回報,也許難以計數。廣結善緣,必有善報。
 
明太祖朱元璋某日微服出巡至一古廟,口渴之際,一農夫見狀奉上一杯茶,皇帝感激,遂賜農夫為縣令。
 
當地一書生聞知,心中極為不平,便於古廟作一聯:「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
 
第二年年,朱元璋重游此廟,見到此聯,提筆回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運氣是很重要的。
 
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廣結善緣。廣結善緣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 文/愛分享《 人生感悟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世界因善念將變的更美好! 】
 
在順境中感恩, 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堅強地,活在當下。
 
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善念,而變的更美好!
 
你的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容忍。
 
你的小氣,是因為自己不夠氣度。
 
你的鬱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
 
你的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開朗。
 
你的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
 
你的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
 
你的嫉妒,是因為自己心胸狹隘。
 
……凡此種種,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的心裡頭。
 
所以,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自己,尋找學習 看開、放下的機會。【 文 / Mr. Right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退一步 看到愛 】

有時放手退後一步,才會看到真相,愛情與親情都是。

有些人的愛情關係很早就建立,若不幸地遇到感情破局收尾,或是沒有幸福的快樂當結論,這類的男男女女大都會選擇躲避愛情再次光臨,傾向維持原狀,

⋯⋯

或說懶惰或安於現狀就好,因為若要努力改變兩性關係,須付出的時間報酬率未必成正比。

就像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裡的單親媽媽蘿倫,和單親老爸吉姆,這兩人因為被親友熱情配對,首次約會竟選在辣妹餐廳用餐導致相親失敗,卻又因陰錯陽差之故,賺到一場非洲旅行,兩人為了想討好自己的子女們,所以硬著頭皮攜手成行。

他們的子女也互相看不順眼,但蘿倫與吉姆後來卻因為彼此能夠解決對方孩子管教上的問題而開始來電,於是,兩人學習到「放手才是愛」這門知易行難的道理。

單親家庭的父母們多半不情願踏出安逸生活圈半步,就算有人想幫你改變愛情關係節奏,也可能會落得吃力不討好。

像片中這樣的因緣聚會,雙方剛好互相補足彼此家庭裡缺乏的那一面:蘿倫需要孩子們有個大膽引導的父親,而吉姆需要一個體貼呵護的太太,教導孩子度過青少女尷尬時期,證明了感情終究是互補的,才能找到渴望的那塊拼圖。

像吉姆與蘿倫這種不打不相識的歡喜冤家,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挺多的,許多人剛開始的不對盤,都建立在既定的刻板印象之中,有時你最討厭對方的某些舉動,卻可能日後成為你最喜歡的角度。

人生就是如此,有時放手退後一步,才會看到真相,愛情與親情都是。【 文/羅斯提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夏天愛喝甜飲 加速老化 】

夏天喝甜飲清涼消暑,但糖分攝取過多,容易加速老化。天氣炎熱,令人忍不住想喝杯冰涼的飲料消暑,特別是許多人會選擇含糖飲料。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醒,最好少喝甜飲和吃甜食,因為體內代謝糖分,需要B群協助,甜食若吃過量,會加速體內B1、B群的流失,容易加速老化,建議糖分還是盡量不要攝取過量。

⋯⋯

想要透過飲食美肌,日常可以多吃黃橘色蔬果、攝取好的油脂、把堅果當成零食、多喝水、吃維生素C高的蔬果,皆有益於養成水噹噹的皮膚。

◆◆◆ 黃橘蔬果 防粗糙

黃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芒果、南瓜、地瓜等,劉怡里營養師解釋,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具有修復、幫助細胞再生功能,可預防皮膚粗糙、粉刺和痘痘;

其他像黑豆、地瓜葉、哈密瓜、川七、金棗、百香果等,含量也很豐富。

另外,攝取橄欖油、苦茶油這類好的油脂,但要避免高溫烹飪,盡量採取涼拌、水油炒或是水煮過後再加點油,可讓皮膚看起更水亮。

◆◆◆ 喝水 助代謝廢物

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則有助抗氧化、美白,劉怡里營養師舉例,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柑橘類、龍眼、木瓜、柿子、百香果等,蔬菜如皇冠菜、花椰菜、高麗菜芽、綠豆芽菜、新鮮辣椒、甜椒等,都可以多吃。

平常也不妨把堅果當零食解饞,因為堅果含有滋潤皮膚的維生素E,像葵瓜子含量最高,其次是南瓜子、松子,但要注意選擇原味且每天以一把為限。

另外,水分有助於幫助體內代謝掉廢物和毒物,並幫助排便,當體內排泄、排毒功能正常,自然皮膚就漂亮,建議每天至少喝2000c.c.開水。

想養成美肌,可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E的葵瓜子。【 文/劉怡里營養師 /台安醫院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孤獨與寂寞 】
 
孤獨與寂寞如何區隔?如何處理?
 
《 孤獨 》與《 寂寞 》的差別在於,你可以「享受孤獨」卻不能「享受寂寞」。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享受一個人的「孤獨」,拋開熱鬧的喧囂,讓自己的心靈沉澱下來;
 
當你學會享受這一切,就不會再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了。
 
我們會覺得「寂寞」,是因為找不到人,分享自己所感受的人、事、物;
 
也有可能是找到的人,而那個人卻不是「對」的那個,他沒辦法理解你的想法,這樣也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很「寂寞」的。
 
我們不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知心人,穿梭在寂寞中,成為連結自身的你,將不再有無謂的情緒。
 
可是不管是哪種情緒,你都要學會「享受」一切,從中找到屬於自已的「樂趣」。
 
如此不管是哪種情緒,你都可以從中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泉源。
 
不要依賴別人來帶給自己快樂,因為那樣所得來的「快樂」也常伴隨「失落」。
 
《 孤獨 》與《 寂寞 》,這不僅是個人體驗,也是社會實相。
 
兩者相似卻不同,的確《 孤獨 》是你找不到知心人,《 寂寞 》是你心靈得不到安慰。
 
但在心態處境要如何區隔?如何處理?
 
我們不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知心人,穿梭在寂寞中,成為連結自身的你,將不再有無謂的情緒。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只要自我覺醒,難免會有孤獨時候。
 
但人往往害怕面對孤獨,卻因何而有寂寞感受,如何面對處理寂寞?
 
《 孤獨 》指的是獨自一人,而《 寂寞 》,則是一種「心無所依」的感受。
 
獨自一人時,未必會有心無所依的感受,所以孤獨的人,未必會寂寞;
 
身處人海之中,也不表示就不會有「心無所依」的感受,所以寂寞的人,未必是孤獨。
 
孤獨無須對治,因為它只是一個選擇,若不想獨自一人,只要走入人群中即可;
 
但寂寞這種「心無所依」的感受,並非是走入人群中,就可以對治的,而是與「如何面對自己」有關。
 
我們會感受到寂寞,往往是因為心中有「沒人了解我」或是「心事誰人知」的感慨,而「主觀」的認為,只要找到「知心」,就能排遣寂寞。
 
但是,捫心自問,我們真的能了解身邊的人,在想什麼嗎?真的能了解對方的心情嗎?答案是「不能」。
 
俗話說「一種米養百樣人」,連雙胞胎的想法,都不一樣,都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想法,我們如果奢望向外,去尋得一個「知心人」,無異是緣木求魚。
 
既然世間無「知心人」可尋,我們不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知心人。
 
「萬法唯心造 」,當我們處在這個當下,是快樂也好,是寂寞也罷,這感受並非由外力,加諸在我們身上,而是自心造作而得。
 
我們若能觀照寂寞的本質,是因為內心不切實際的妄求所致,進而願意把妄求捨下,對現實的一切全然接納,才能破除寂寞,讓自心回歸平靜。
 
《 孤獨 》會給予心靈,找不到能信任的對象,沒有其他人幫你,不知所措,沒有方向感的情境!
 
《 寂寞 》會給予內心,漸漸失去歸屬感,彷彿自己沒辦法去愛別人了, 害怕相處後又分離,想找人陪伴,但又沒有合適的對象, 所以產生寂寞 。
 
《 孤獨 》可以透過聊天,盡可能選擇彼此有興趣的話題去排解,與對方產生好感後,你就不孤單了!
 
《 寂寞 》是內心的渴求,渴望有人能愛你,你必須改變說話方式,使出你所有從以前至今學會的甜言蜜語,真心地對待他人,心靈充實,那就不愁寂寞。
 
《 寂寞 》是人性情緒中的主導,須要認識和懂得管治,萬一遇上情緒負面時,就易於抖正過來。
   
《 孤獨 》可以是一種心態,一些個人不想面對別人,不想因別人而攺變自己,而去遷就他人的自我主義。
 
有時候〔孤獨〕可視作個人空間.而〔寂寞〕則是個人對事情在心態上所感受的心情!
 
《 孤獨 》是 [  身  ] 的孤立、無助、無援、不被在乎;
 
《 寂寞 》是 [  心  ] 找不到共鳴、存在價值、認同感。
 
每個人都是 [  單獨  ] 的 [ 個 體  ],但卻不一定是 [  孤獨  ] 的[ 心境  ],當您 [  德智兼備  ] 而 [  走向人群 ] 時。
 
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都是 [  寂靜  ] 的,但卻不一定是 [ 寂寞 ]的心境,當您 [  擁有實力  ] 而 [  自我肯定 ] 時。
 
即使尚未達成那最高的自在境界,也不必太感慨;經驗告訴我們  :  [  德不孤,必有鄰  ]。
 
《 孤獨 》是一個人找不到值得交流的去處,只能獨自面對悠悠的歲月那種〝 高處不勝寒 〞的境界。
 
《 寂寞 》則是〝 難以打發時間 〞,兩者之間有些共通之處。
 
【 文/好文分享《 心靈成長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無病一身輕! 】
 
俗話說:「無病一身輕。」,生過一場大病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真正的幸福:身上沒病,心裡沒事!
 
一個人正當壯年的時候,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白馬輕裘,架鷹鬥狗,射獵打圍,恣意揮灑著生命力,但 是一旦步入老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才明白「身上沒病」,是真正的幸福。
 
唐代詩人羅隱有一句詩:「得即高歌,失即休。」,人生有失意,有得意。得意的時候,朋友多,應酬多,飯局多。
 
人生得意須盡歡,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哪有心思顧及到甚麼健康的生活方式,於是體重超標,「三高」來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煙酒過量,肝也出問題了,這時後悔也晚了,有可以享受的物質,卻沒了享受的能力,長嘆一聲:「身上沒病,才是真的幸福啊!」
 
人生失意,當一個人的地位、名譽和財產,遭逢重大損壞時,一定要保住身心的平衡與健康,以求來日東山再起,就是通常所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古人還有一句文雅的話,「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表達的是同樣一個意思。東山再起的資本,是身體得行,經得起折騰。
 
人活在世界上,衣食住行,老人孩子,不想事、不做事是不行的,
 
所以「心裡無事」,指的不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的那種沒心沒肺,而是指心不被生活中,的瑣事征服,在忙忙碌碌中,還能保持心態平和,心靈自由,實際就是心無掛礙的意思。
 
心裡無事,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 悠閑不是懶惰,而是從容不迫,若有所思,不因生活忙碌,而迷了心神,忘記了品嘗生活的真味,把握生活的真諦。
 
林語堂說:「最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閑的、無恐懼的人。」
 
然而,偏偏有很多人把生活的全部,等同於「生產」,無端地忙碌、緊張。
 
因為忙,很多人連坐電梯都會嫌慢,早就沒有了「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的恬靜。
 
現代生活的主旋律,少不了「繁忙的奔跑」,但悠閑卻是生活中「悠然的散步」,是在長途負重跋涉後,身心徹底放鬆的休憩。
 
如果真覺得累了,在周末,遠離喧囂,獨自品茗讀書遠足也好,與三兩好友把酒言歡也罷,幹點自己真正打心眼裡,喜歡的事兒,千萬別勉強自己。
 
心裡無事,是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古語云:「心中無事一牀寬。」
 
唐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曾經勸人要做到心中無事,認為這樣才能生活得心情舒暢,輕鬆自然。
 
他有一首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世間,隨時都有自然的美景,
 
春天百花爭豔,可以陶冶情操;
 
夏天徐徐涼風,給人帶來涼爽;
 
秋天月光皎潔,令人心曠神怡;
 
冬天白雪皚皚,給人以冰雪高潔的遐思。
 
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保持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裡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心中無事,其實就是沉靜下來的心態,是從容的生活態度。
 
心裡無事,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境界,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再也體會不到,修身養性的境界。
 
這種修身養性,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它強調的是對身外名位、功利的淡忘;
 
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溫馨,它呼喚的是對友誼、親情的回歸。
 
一個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種境界,境界有高有低。
 
如果你心裡無事,心中沒有煩惱掛礙,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歡樂,你也會感到在世間,處處都充滿溫馨。
 
但是要達到「心裡無事」的境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人的一生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煩惱,絕對一帆風順的人生是沒有的。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諸如婚戀失意、喪親之痛、懷才不遇、生離死別,等等各種人生的磨難。
 
這些令人煩心的事,經常會讓人難以開懷。不要妄求,不為那些不切實際的願望,而放心不下;
 
活在當下,不為過去的事後悔,不為將來的事焦慮;遇到別人中傷,學會忍辱寬容,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
 
做到這些修身養性的具體要求,也就達到了「心裡無事」的境界。
 
【 文/愛分享《 人生感悟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