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補習班〉嘿,最近好嗎?

(圖/亞美將)

文/亞美將

很多事情容易因為淡忘而不小心遺忘。如果你想念的人還在這世上,不要猶豫太多,即使打通電話3分鐘問候、5分鐘寒喧也好,只要心裡閃過想念的念頭,那就打通電話給他吧!

自尊心作祟 害怕表達想念之情

有時候我們想念一個人,通常都是在某個時刻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樣?」或「不知道他最近在忙什麼?」接著想起:「是不是該打個電話給他?」可是大約過了幾秒鐘後,可能手邊有別的事情打斷了你的想念,於是你也忘了「要不要打電話給對方」這件事。

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想太多,心裡介意的事情也變得愈來愈多,雖說想做就做看起來很魯莽,但人生裡太多眉眉角角反而讓生活變得更複雜。不管過去是誰不對或不歡而散,若你想說聲「很想你」或是「對不起」卻沒有勇氣,那全都是因為自尊心、好面子害的!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熱臉貼到冷屁股,所以不斷告訴自己:「這樣不好吧!」或「好像也沒有那個必要吧!」無奈內心三不五時還是會想念對方,找不到適合時機去表達。

假如你真提起勇氣打電話過去,最終卻是你意想不到的壞結果,那麼也只能告訴自己:「至少我做了,而且我不後悔!」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跨越障礙,但畢竟你已主動出擊,光是這一點主動的勇氣,就可以讓自己與對方體認到,你成長了。

純粹連絡友誼 維繫淡淡情感

現代人大多時候因為生活忙碌而疏於連絡感情,這是因為生活中被太多雜事給占據,有人忙著工作,有人忙著談戀愛,有人忙著耍自閉,但是誰也無法料想到哪天會不會失去工作、失去愛情,也失去了朋友。朋友對你而言或許不是此刻最重要的,但你總有落單需要援助的時刻吧!你一來、我一往,不用太頻繁的連繫,也許日後還得相互依靠也說不定,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未來侷限住。

或許你會說:「現在我有戀愛對象了」或「對方已有戀愛對象」,但那又如何呢?只要你想連絡的動機是合乎常理,沒有其它任何遐想,其實一個簡訊、一通電話、一個網路的留言,也能維繫淡淡的情感啊!除非自己一開始就打定歪主意,才會引來旁人側目與遐想。

既然心有所念 就主動出擊吧

有些人很擅長逃避,總是嘴硬的告訴自己:「只要沒有看見,就不會想念。」反過來想想,我們何不放輕鬆點看待這件事,不要因為自己過多的假設而阻礙未來太多可能發展,很多事情是看自己願不願意、肯不肯去做,而不是一味地被動等別人主動接觸,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忙的那一位,但其實心知肚明自己其實有時間做這些連繫感情的動作。

看到這裡,你腦海裡有想起了誰嗎?不要害怕,鼓起勇氣,用正面又樂觀的態度打過去問候:「嘿,最近好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心誠意的人格

 

證嚴上人開示:  正心誠意的人格

有人說:「心不好,別人又看不到。」其實,是看得到的。所謂「相由心生」,佛教強調身、口、意三業是平行的;只要起心動念,行動就會表達出來,也會從口中說出話來。

有的人儘管心地很善良,就是講話很直接;自認很有道理,就理直氣壯而得理不饒人;我認為:心好,嘴巴如果不好,也不算是好人;所以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有時候,聽到不喜歡的人說一句話,就會不自主地挑毛病、發脾氣,或是聽到他人不是誇讚自己,就覺得不順耳,而想毀謗受讚賞的人。這種見不得人家好的嫉妒心、容不得別人犯錯的瞋恨心,往往瞬間就在心頭生起;也因為這種念頭生得快,所以只要有心,一樣能很快地消除。

靜下心來想想:倘若錯在別人,我們為什麼要拿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假使別人真的做得很好,我們又為什麼吝於讚歎呢?其實讚歎他人是在莊嚴自己。

只要能想得通、看得開,沒什麼好生氣的;但如果不斷地把嫉妒、瞋恨放在心裡,累積起來,將很難自我控制,慢慢地會看什麼都不順眼、聽到什麼都不順心,接著必然流露出不好的臉色、說出不好聽的話。

事實上,個性是經由培養熏習而來的,能熏習出不好的習氣,當然也能熏習出良好的德性;修行,就是要調整心態,修正不好的行為,培養好的品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能「服」。

看到別人好的言行,要起敬佩信服的心,且下定決心向他學習,也就是「見賢思齊」。其次是知錯、認錯,許多人犯了錯卻找萬般藉口來掩蓋,結果愈辯愈錯。

當別人提醒我們犯錯的地方,應該心服口服地說:「是,我知道錯了,我一定會改!」趕緊觀照自己有沒有壞念頭和不好的聲色;如果有,要勇於承認,而不是急於辯解,及時改過就能把污點淨除。

一般人心中好與壞的念頭總是不斷地湧出、互相交戰,要消除壞的念頭,先要培養好的念頭;想要改正缺點,得先學習好榜樣,對聖賢生起信服的心,如此修養成正心誠意、內外合一的人格,才會真正受人尊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足、惜福、感恩            

   

今天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更是一個跳躍的時代,然而,不管時代怎麼變,我們依然要「走過從前,走出現在,走向未來」,雖然,價值觀因人而異,但價值觀的核心卻是永恆不變的,值此歲末之際,願與大家談談「知足、惜福、感恩」。

 

四十多年前的台灣,大家為了生計,忙忙碌碌,克勤克儉,生活極為單純儉樸。

 

猶記得老家大伙房,幾十戶同宗,僅有開藥房的伯母有電視,放學後,整個伙房的孩子們都聚在那兒看卡通、布袋戲…,那種知足、幸福的美好景象,記憶猶新。

 

今天,一家有數台電視,幾部轎車,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生活之方便與富足,不在話下。

 

我們飲水思源,分享前人努力的成果時,是否要懂得珍惜擁有、惜福與感恩?

辦公室常有學生借電話與家人聯絡,有幾次聽到學生與祖父、母的對話,態度、語氣極為不敬,甚至以堅定、命令的口氣,彷彿孩子才是長輩,這都是寵溺孩子的結果。

 

回憶起小時候,家境不佳,有好吃的母親一定優先考慮爺爺,平時用餐也一定是長輩先用,年節有客人,小孩一定是最後一攤,此種,長幼有序,先尊後卑的倫理觀,是中國人的固有美德,現在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視長輩給予的一切付出與愛心為理所當然,全然忘記,沒有前人接力棒式的辛苦經營與努力,哪有下一代的享受與幸福?

 

少子化的社會,孩子個個都是寶,好吃的、好用的,小孩優先第一,孩子幾乎是全家人用愛心呵護、灌溉長大的,父母全心全意教育子女的同時,是否也該格外重視基本道德的養成。

 

世風化日下,倫理式微,九年一貫更被批為缺德的教育,要重振倫理道德教育,實有待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用心,期望孩子學習尊重、關心與了解他人所付出的辛勞,覺察生活中許多默默付出的人群及豐富的資源培養知足、惜福、感恩的情懷

 

年紀愈大,愈覺得生活可以很簡單,生活簡單後,可以拋下很多繁文縟節,換取較多的時間與空間。

世事禍福難料,不管如何?總要面對現實,唯有放下,攜手,才能共創幸福圓滿。

 

獨奏曲可以表現個別樂器的特色與特殊技巧,但難免單薄、孤寂,而合奏曲則能展現多種樂器的渾厚、熱鬧與和諧之美。

 

知足能常樂,惜福能平安,人如果能時時、事事、處處惜福、感恩、歡喜,必然有一個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真正的知足是純精神的,就像佛家那種「隨緣自在」的境界,而物質上的知足只是其表象。
知道惜福,是一個人「態度」的改變,而知足卻是一個人「內涵」的改變。
一個人知道「惜福」,就會活得充實、活得滿足,那就是「知足」。
所以,由惜福而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己

◎朵朵

有一種朋友,當他看著你的時候,眼神總是單純的,信任的,充滿關懷的。

有他在身旁,你很安心。沒有他的消息,你對他也不會猜疑。

你們可以一起做所有的事情。你們也可以只是在一起而什麼都不做。

有時你們天南地北暢所欲言,在他面前你不必隱藏任何秘密。

有時你們只是默默地陪伴彼此,他知道你心裡想說卻沒有說的;而你不想說的,他也都知道。

親愛的,如果你擁有這樣的朋友,請一定要好好珍惜。他是你的知己。

一個天長地久的知己,抵得上十次無疾而終的愛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仰

◎朵朵

你說,你不知道對他是愛,還是只是喜歡?

親愛的,這個答案需要時間,而且是接近永恆的時間。

因為,往往是在經歷過種種艱難的考驗之後,你才發現,原先以為的愛,其實只是喜歡。

喜歡是一種心情,是會隨著今昔彼時的狀況不同而改變的。

但愛不會變,愛是不因時空變化而變化的堅定,是千迴百轉的無盡過程。

所以,親愛的,喜歡很容易,但是愛很難,因為,愛是你的信仰。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善是做給別人看的

 

 

 

姊姊的婆婆天天當義工,不管是助念,協助佛寺舉辦活動,幫窮苦人家洗澡打掃,只要有災難,一定衝第一,大家都說姊姊有一個善心的好婆婆。
上次我到姊姊家拜訪,晚上8點她還沒下班,看到3個小孩子全身髒兮兮沒有洗澡,她的婆婆坐在旁邊看電視,一點幫忙的意思也沒有,看不下去的我,捲起袖子跟我老公一起幫小孩洗澡。後來我好奇的問姊姊:「妳每天都幫妳兒女洗澡嗎?」姊姊說:「對啊,不然誰幫忙洗呢?」

孫女受傷不願照顧

「難道妳婆婆不會幫忙嗎?」姊姊笑而不答,我相信她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偶爾姊姊打電話來求救,希望我幫忙照顧小朋友,於是她開車1小時,帶著3個小朋友來我們家玩,原因是她的婆婆不想照顧小孩,要和朋友去很遠的鄉下訪貧。 
前陣子姊姊的女兒因為住院,夫妻倆因為工作無法請長假,開口希望婆婆白天幫忙照顧孩子,卻被拒絕了,理由是,若到醫院的話,無法參加佛寺的活動,所以不希望到醫院去。 
不得已,姊夫只好拜託我們幫忙,我們二話不說,輪流請年假協助照顧受重傷的外甥女。姊姊的婆婆有一次到醫院看小孩時,解釋說她沒有辦法照顧受傷的小孩,是因為擔心不會照顧,怕小孩子出狀況,也沒辦法煮東西給小孩吃,因為擔心煮的不乾淨,小孩會拉肚子,鄰居會講話。 
天啊,難道做慈善是做給別人看的,到處行善,卻無法善待家人,這樣算是有慈悲心嗎?或許老人家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但咬緊牙根為生活奮鬥的姊姊與姊夫,一個月要付2萬塊給婆婆,姊姊又要上班又要照顧3個小孩,身為家人不是應該多少幫忙一點嗎?別人家的飯總是比較好吃,當一堆鄰居又來羨慕我姊姊有個善心婆婆時,殊不知所謂的善心,是外人看得到時才會出現的。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把家照顧好,就是替社會做了好事,如果口口聲聲利益眾生而無法安頓家人,連根基都沒顧好,這樣的行善算是圓滿嗎?我真的不懂呢! 

 

拉拉╱嘉義(製造業)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沒有盡頭

◎朵朵

有盡頭的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盡的一輩子。

一輩子的拖累。一輩子的牽掛。一輩子的放不下。

所以,親愛的,請常常提醒自己,一切因緣皆是幻象,看穿這[人世無常],你才能自在來去,隨緣瀟灑。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值得感謝的

◎朵朵

豐盈的喜悅創造更多豐盈,匱乏的恐懼累積更多恐懼,這是吸引力法則必然的結果。

所以,親愛的,請帶著喜悅之心,時時感謝。

感謝那些你曾經擁有的,你現在擁有的,以及你將要擁有的。

那麼,上天將回應給你更多更多。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好說話,說好話~~談順從訓練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孟瑛如教授

在所有父母們的抱怨中,最常被提到以及令他們感到最棘手頭痛的問題,便是應付固執、愛唱反調及大膽違抗的孩子。在設法對付這類孩子時,通常會引發一種權力之間的奮戰,那就是:到底最後會由孩子來決定依他自己的方法來行事,或者由父母來決定讓孩子順從並配合家規或者當時的命令。

過去處理不順從和違抗行為的最大法寶是處罰壓制,但是單單靠處罰是達不到效果的,尤其是針對常伴隨衝動思考問題,難從過去經驗習得教訓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而言,採用增強獎勵的方式往往會更富教育意義,而且讓孩子在自然及喜悅中了解欲達成的目標行為,在認知改變上效果會更持久。處罰不順從與增強順從合作都是行為後果的控制。近年來處理兒童不順從和違抗的重點已經從後果的控制轉移到事前的控制與行為的訓練。所以父母如果能以好好說話,對孩子說好話的方式來下命令,對增進孩子的順從度當有助益。

<前事掌控  增進順從度>
以下我們將介紹如何對孩子下命令以增進孩子的順從度:
前事的控制指的是大人在下達命令時要控制和修改的事項。當我們盡可能掌控住所有因素時,便可增加孩子的順從度。

一、下達命令前:
父母親或師長下達命令前,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在目前的情況中適不適合下達命令?
2.是否可以就事論事而不以耀武揚威的方式來下達命令?
3.有沒有足夠的準備,能貫徹命令且要孩子服從它?
當大人在下達命令時,應將帶給孩子的困擾以及嫌惡的感覺減到最低的程度,且命令需基於目前情況所需要,採就事論事的方式,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使孩子。一旦命令下達,父母親就需有充分把握能徹底至執行。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執行的命令需與地點相配合,例如:家有家規,校有校規,老師和父母需把行為規矩和行為的期望向孩子解釋得清清楚楚才行。

<需避免的下達命令方式>
二、命令的下達:
命令的下達方式有以下幾件事應極力避免:
1. 鎖鍊式的命令:
此種指令包含無數個命令,且一個接著一個有如連珠砲。 一連串的指令不僅孩子無法負荷,也會常使孩子不願去服從。
2.  模糊不清的指令:
這種指令往往沒將事情交代明確,孩子很難聽從指令去   做判斷。例如:「仔細聽我講」應改為「我講話的時候,眼睛看著我!」等孩子注意到我們或是採取行動讓孩子注意到我們時再說:「如果聽不懂要馬上問清楚,而且要點點頭或是告訴我你已經聽懂我說的話。」以具體的行為一步一步界定出來,孩子才能遵循。
3.  發問式的命令:
以發問式的方式來下達命令很容易使孩子誤以為是「請求」,例如:爸爸對小明說:「快要吃飯了,是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來?」這種有含「是不是」、「能不能」或「可以不可以」的命令不僅軟弱無力,更使孩子有機可乘,孩子可以照大人的意思去做,也可以拒絕或顧左右而言他。所以可以改為簡單命令句,例如:「再五分鐘要吃飯了,請把玩具收起來。」而有時候若以責問的口氣下達指令,也會招致同樣的反效果,例如:「飯都快涼了,你到底要不要來吃飯啊?」
4.  下達命令後追加一連串理由來解釋其要求:
若命令下達時孩子感覺不舒服,大人可適時解釋,但解釋應出現在下達命令前,而非在事後。事後長尾巴的解釋,常會讓孩子有迂迴逃避的機會,當大人與孩子的交談重心從命令的執行轉移到命令是否適當,便很容易出現孩子不順從與違逆的情況。例如:爸爸可能下一個指令:「功課這麼爛,以後再也不准妳玩電腦了!」孩子問:「那如果學校作業需要用電腦查資料呢?」爸爸:「好吧!除了查作業資料以外不准玩。」孩子:「那如果同學要跟我用電腦做小組討論呢?」爸爸:「………」

基於上述的顧慮,在提出命令時有以下幾點要訣可供參考:
(1)引起孩子的注意,且命令內容簡單、正向、清楚、可行:
當年紀較小的孩子有注意力渙散的情形時,可呼喊其名字使彼此做視線接觸,然後以堅定懇切的語調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使用的語言必須孩子能完全瞭解,且確定指令內容是孩子能力可以執行的。
(2)要求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最好一次只交代一項指令,待孩子完成後再下下一個指令。
(3)提示命令後給予適當的反應時間:
下達命令後,給予孩子五至十五秒的反應時間,若已超過十五秒則可再重述一次指令,且聲明是最後一次。假使孩子仍不願服從,則大人應在孩子出現抗爭行為之前施以輕微的處罰,例如:罰站或取消孩子某項特權等。

<避免鎖鍊啟端  預防違抗>
三.違抗的預防:
孩子對大人的違抗是一連串的鎖鍊關係,而鎖鍊的啟端往往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例如:孩子質疑賞罰不公或是彼此鬥嘴,小事逐漸累積起來便會成為嚴重的行為問題。處理這些事情的原則,應在鎖鍊的啟端便控制好整個局勢。一般的違抗行為大都起因於孩子當時處時暴躁的情緒中,在大人尚未發佈命令前,他已經感到很生氣、挫折甚至已對大人產生敵意。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指令一出來,孩子自然會採取對立的立場,而且很快的升高為爆炸式的違抗行為。

當發現孩子由小事情引發為公然反抗的事端時,可採取以下幾點原則:
1、當孩子暴躁易怒時,不要火上加油進而提出要求。
最好是稍待等候,採暫時隔離的方式,看孩子的情緒風暴已過再發號命令。例如:「你現在很生氣,等你覺得可以談時,我再跟你談!」或是:「你現在很難過,我先讓你獨處五分鐘,我們再來談!」,說這些話時,大人自己的口氣須溫和且堅定。當孩子在氣頭上時,大人的任何指令都可能變成嫌惡刺激。也可以在孩子生氣時詢問他是否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如果能找出解決的方法也會是消除憤怒的可行途徑。
2、孩子提出質問與爭論的話題時,大人盡量不要捲入其紛爭。
對於孩子提出的質問可以置之不理,且不要和孩子爭論,但可重複指令,並告訴他等完成指定的事情後,再來討論。如果孩子繼續不順從,可不予理會等他冷靜下來再重新提出指令。
3、找出孩子不順從與違抗的內在與外在觸發因素。
一旦找出問題根源與事情發生過程,便要立即打斷行為鎖鍊,且越早越有效。

基於上述建議,所以父母如果能好好說話,以對孩子說好話的方式來下命令,對增進孩子的順從度當是會有相當大助益的,畢竟親子天性,每一位孩子在心底深處都是想做好孩子,想順從指令以博取父母歡顏的!

<<資料來源:赤心會訊第29期第4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心信念

◎朵朵

你知道嗎?你想要的一切,其實上天都為你預備好了。

只要聆聽內在的聲音,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然後活出內在的自己,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心想事成的奧秘是,先統合裡面,再成就外面。

所以,親愛的,先確定你的核心信念吧,就像蘋果有了心,外在的一切才能開始生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