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成事,不要只會辦事 】
 
「辦事」跟「成事」是不一樣的,結果不一樣,成效也不一樣,甚至決定自己升遷的條件也不一樣。
 
辦事只需要動手,成事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
 
◆◆◆ 不只把事情做對 更要做對的事
 
例如主管派工作,需要製作一百本冊子。一百本可以全數透過電腦列印,但是也可以先列印一本,之後九十九本透過影印,後者的速度會快些。
 
但是後者需要熟悉兩項設備,甚至需要離開位置、起身、走動、站在影印機旁察看。
 
前者是辦事,直線思考:「印資料就是要從電腦叫出檔案,然後列印」,沒有多元角度思考,甚至快速進行「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問自己除了這個方法,我還可以怎麼做?
 
怎麼快速進行「腦力激盪」?目標導向的堅定方向,不設限至少想出五個辦法,例如:用五台印表機輸出、用五台影印機複印;
 
或是如果只有一台影印機與一台列表機,可以各自處理五十份。
 
甚至回到最原點,問問為什麼需要印製一百份資料,是不是可以以PDF檔上傳到官方網站讓有需要的人自行下載後決定要在平板電腦上閱讀或是輸出……這就是「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的策略性思考,手腦並用做事,不只是「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的技術性思考。
 
◆◆◆ 只求辦事 缺乏思考力
 
很多上班族就是「辦事的人」,像是機器,不會思考,更不用說改善自己日常工作的流程,甚至有人藉由這種「殺時間」的辦事方式度過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以剛舉的例子而言,如果主管問起怎麼還沒有完成一百份的印製,他會理直氣壯說:「我已經沒有中斷地印了,我也不能逼著印表機快點,還是公司要多買幾台印表機?」
 
成事與辦事的結果,最大不同就是這個人之後有沒有可能受重用。
 
日前幫某公司規劃一系列全國校園公益講座,該單位的負責窗口就是個典型辦事的人,而且常常把一百分的創意執行到六十分,僅只是差強人意勉強及格的成效,例如已清楚建議講座場子布置物需製作成「人形立牌加上空白對話框」,人形立牌是提供學生能在主講人到場前或是結束後拍照,空白對話框則是到每一個學校是可以補上即時性對話,例如「美和學生又美又和善」、「創新學生創新第一」、「北科大比柯P還大」。結果完成品是一份比人還高的死板板海報,也沒有「即時性的」對話框。
 
◆◆◆ 海綿要吸水 必先大擠壓
 
職場上很多人處於一種辦事與做事的階段。說是階段,是因為還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也就是「成事」。
 
常常有人形容新鮮人是一塊海綿,可以大量吸取經驗。但是,實際上海綿要大量快速吸水必須先透過「用力的擠壓」,這道擠壓就是腦力激盪。
 
所有的專家都是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得比誰都還專精與專業,而不是像生產線上的一個站,不動腦地把事情做完。
 
【 文/陳青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