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怨偶到願偶 】
 
這是一則選擇題,如果你們是一對多年怨偶,期待進到中年後,你們的關係會如何變化?
 
1 . 繼續怨下去。
 
2 . 乾脆離婚。
 
3 . 有可能變好,就靠有沒有心。
 
 
回想年輕的時候為什麼步上紅毯,諸多的心理感受,可能早就被後來的柴米油鹽所埋沒,如果在中年後總結成一個整體的感受,就叫做「怨」。
 
怨些什麼?已難說清楚,套句薩提爾婚姻諮商的話就是: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不懂我的心?
 
在怨的氛圍裡頭,多年的婚姻多半埋藏多條線頭,隨便一抽,就是一長串的故事。
 
歌手李宗盛有首歌唱道:「我只見過那合久必分的,沒見過那分久必合的。」
 
所以,多年的怨偶終於勞燕分飛,也好像是給中年人寫好的一個篇章。但長久的婚姻關係,當然不會只變成單行道。
 
讓我來分享一個中年婚姻的故事。年輕時候他們奉子結婚,丈夫一開始就明白告訴妻子,她不是他最愛的人,但妻子是典型的小女人,不哭不鬧,只想守著這樁婚姻。
 
她也會怨,怨一個丈夫長年在中國發展不在母子身邊,丈夫則怨,當他努力衝事業時,妻子不願意來上海。
 
進入中年前的那段歲月,丈夫的角色是賺麵包的人,妻子的怨懟則用時好時壞的憂鬱症表達出來。
 
這對怨偶的黃金歲月卻發生在兒子的青春期後,當兒子和母親出現了嚴重的親子衝突後,父親知道他不能再在這個家庭缺席,返回台灣發展,開始重新學習家庭角色的課題。
 
這個過程,當然沒有我們講得如此簡單,丈夫和妻子重新檢視他們對彼此的需求,發展出新的依存關係,每個家庭的成員在他們的人生藍圖內,都要記得把對方放進來。
 
父親說:「這個時候回到家庭,好像有點晚了,卻在除了事業之外,讓我們的中年有了新的願景。」
 
這對夫妻的心得是,有怨是免不了的,但關鍵應該是一起來面對怨。
 
那年,正是他們的兒子上高三要考大學的時候。
 
依據薩提爾在聯合家庭治療的研究,在衝突情境中,人容易出現5種應變的模式。
 
這5種模式分別是:指責型(blamer);討好型(placater);超理智型(super reasonable/computer);打岔型(irrelevant/mascot)和一致型(congruent)。
 
這5種類型交叉出現在夫妻和親子之間,形成非常戲劇化的組合,像是明明最討厭父親性格的女兒,卻嫁給了一模一樣的丈夫。
 
進到中年,這5種類型都會演變成某種人格的障礙,情緒勒索就是司空見慣的戲碼。
 
但是,就說是感謝年紀的發酵吧,多了時間的歷練和人情冷暖的經歷,中年後才知道心裡面有一個家的好處。
 
我還是見到伴侶願意解開多年的怨結,每個怨都不是死結,都只是更多心事的線頭。
【 文/呂政達〈50 Plus〉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