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納受傷的心 】
心理師分析,憂鬱症患者經常被安慰「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卻會讓個案自我感覺不佳,換來自我譴責與放棄。
最近看到許多討論,有關於創傷所產生的憂鬱與自傷行為的新聞,臨床工作中接觸到許多這類的個案,也查閱了許多相關書籍,包括2007年Steven Hobfoll等國際災難創傷專家的共識,安、靜、能、繫、望五字訣。
但這些個案常跟我提到最深的困難,是反覆的渴望能將創傷塗改抹去。
另外,就是他人的安慰中,常常要當事者「不要在意、學習放下、你一定可以走出來,不要擔憂啦……」,但卻讓個案感覺到自己的失敗與無能,換來的可能是自我的譴責與放棄。
其實,在很多的治療協助中,其目的不外乎在於幫助個案「接納」發生的事情,這裡的接納並不是認同,而是允許是自己擁有情緒的面對事情,給予一個能承受的態度底線。
就像「禪繞畫」其中一個精神,繪畫過程中是「沒有橡皮擦」。
意味著人生的旅途,沒有橡皮擦的境遇。
在繪畫的過程中,或許會發生錯誤,但你可以讓它成為新的出發點,讓自己的畫,可以往意想不到和令人興奮的新方向前進。
而不是執著於悔恨與責備自己曾經的抉擇,甚至要努力找一個藉口,讓自己內在衝突與矛盾,最後陷入一個痛苦的漩渦之中。
每一個當事人都想要走出來,但這過程是需要時間與方法去沉澱的。
在我們的腦波中,常因為經驗了恐怖的事件,而誘發了過度的Beta波,所以讓自己無法靜置在一個寬心的狀態下,反而變得敏感與焦躁。
因此,周遭人的每一句話,對當事人可能都是一種暗示,觸發心中的不信任與懷疑。
人總是會因為情境氛圍、年齡心境,而有不同的焦慮與悸動,如何陪伴個案接納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再因為無法斥責對方或改變結果,而變得無止盡的自我懲罰。
同樣的,身旁的人請多給予當事人時間與空間,讓其沉澱與重新找回大腦的活動節奏。
【 文/陳恩誠/心理師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