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安慰 卻難開口? 】
倘若我們真的想要學習具有療癒力量的對話,最好訓練自己拋開所有雜音,聆聽我們自己的心……
對我們許多人而言,提供安慰最困難的地方莫過於與傷痛難過的人面對面,不管是安靜地坐在一起,或是找個話題談談。
在這些親近的時刻裡,我們亟欲尋找「適當」的話語,卻往往忘了自己真正想要說什麼。
究竟為什麼說話這種最重要的安慰方式,會如此難以駕馭?
在這個步調快速的世界裡,我們很難緩下腳步,只為了「陪伴」某個需要我們的人。
我們已經習慣了各種「即時新聞」,或是在網路上流傳的消息,我們的注意力被各種訊息給分散,甚且看不到就在我們身邊的人。
這些快速的溝通傳播方式,降低了我們的耐心以及願意傾聽的心,偏偏那些悲傷而需要安慰的人,通常無法快速「進入重點」,正是需要我們的耐心和傾聽。
耐心這個安慰的重要特質不斷被人們遺忘,然而,此刻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倘若我們真的想要學習具有療癒力量的對話,最好訓練自己拋開所有雜音,聆聽我們自己的心。
我相信當要給予身旁的人安慰時,我們應該要也確實可以緩下腳步。
這個世界絕對不會因為我們停下來多說了一些同情的話語而停止運轉。
◆◆◆ <安慰的語言>說什麼 不要說什麼
當我們面對需要我們的愛和支持的人,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因此,最好在會面之前,先坐下來釐清你想要溝通的重點和傳達的訊息。以下幾個例子供參考:
1 ․ 我就在你身邊,你隨時找得到我,我很關心你。
2 ․ 我願意聽你說,我想要了解你的想法,我會陪著你。
3 ․ 我對於你告訴我的事很有興趣,我很願意聽你說更多你經歷過的事。
4 ․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悲傷或挫折,即使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你的遭遇。
5 ․ 我願意敞開心房接納,不會妄加評斷。我是值得你信任的人。
6 ․ 我可以提供特定的協助與支持。
7 ․ 在這次的會面之後,我想與你保持連繫。
這些內容,或類似的話語,都傳達了我們真心想「陪伴」對方度過傷痛,和我們在緊張或不安時隨口而出的話不一樣。
◆◆◆ <千萬別說>避免陳腔濫調
當我們不確定該說什麼的時候,常常會言不由衷地說些陳腔濫調,而非發自內心的真誠話語。
話語也可能會拉開彼此的距離,尤其是當我們表現得好像我們知道「什麼對對方最好」。
剛經歷創傷或失去的人,會不想聽到或接受那些出自好意的指導或智慧之言。只要聆聽並真誠回應對方的話,就是很大的安慰。
試著回想那些安慰過你的人說過的話,他們的話語是否曾經讓你覺得麻木無感或受到侵犯?記下這些話,避免自己也這麼說。
◆◆◆ <抒發悲傷>開啟對話 也是療傷
當我們探訪某個正處於痛苦低潮的人時,往往很難鼓勵他們分享內心的感受。
有時候,只要默默坐在他們身邊陪伴就已經足夠。
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他們想要找人談談。以下提供幾個有用的建議,協助你展開一場療傷的對話:
◆◆◆ 一、話語的邀請:
「我在想……」
「聽起來……」
「那件事現在進行得如何……?」(檢驗結果、面試、約會)
「那件跟……有關的事怎麼了?」
「我可以想像這件事會有多困難……」(不要直接回答說:「我了解。」)
「這些日子以來,是什麼幫助你撐下去?」
「你今天想要談談這件事嗎?」
一旦開啟對話,讓對方自然而然地說下去,不要強迫對方。
◆◆◆ 二、阻礙對話進行的障礙:
以下是安慰者想要繼續話題時,常會犯的一些錯誤。
1 • 急著提供建議
2 • 打斷長時間的靜默
3 • 改變話題
4 • 追根究柢,不斷問「為什麼」
5 • 問了太多問題
6 • 只問是與否的問題
7 • 嘮叨、說教、長篇大論
8 • 過 度解讀
9 • 說了太多你自己的事,或是你「類似」的經驗
10 • 講得太快太急
11 • 音量過大或過高
12 • 告訴對方他們重複提到相同的事情
13 • 告訴對方不需要跟你解釋你已經知道的事情
14 • 說話過於一板一眼、問題導向、過於官腔、自作聰明或是無趣
藉由檢視對話中常見的障礙,比較用語的差異,我們可以清楚傳達希望表達的訊息。
然而,必須牢記的是,基本上人類的溝通有百分之八十是透過言語的方式──說話的口氣跟臉部的表情所傳達的言外之意更加生動豐富。
我們看著他人的方式、凝視對方的目光,以及說話的音調,都能夠表達我們有多在乎對方。【 文/芙爾.沃克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