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兩性,情侶同志,夫妻,男女性愛感情婚姻嘿咻 (3084)
- Dec 22 Thu 2016 11:45
【 這樣最讓男人 銷魂 】
- Dec 22 Thu 2016 11:30
【 沒有麵包的愛情 行不行? 】
- Dec 22 Thu 2016 11:22
【 妻迷交友網站 夫惱怒卻沒輒 】
- Dec 22 Thu 2016 11:20
【 離婚後的風度 】
- Dec 22 Thu 2016 10:20
【 如果失戀了 】
【 如果失戀了 】
親愛的,如果失戀了,就找一面鏡子,最好是那種全身的穿衣鏡,看看鏡中的自己。
你可能茶飯不思,所以瘦了,也可能暴飲暴食,所以胖了,但不管是瘦了還是胖了,鏡中那個一臉或憔悴或浮腫的人兒,都不該是你最好看的樣子。
⋯⋯你失去的是一個情人,而不是自己,所以請大聲告訴鏡中的自己:
「好,我承認我失戀了,但失戀不是失敗,愛情的離開也不是世界末日。我允許自己傷心一段時間,可是我不會讓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我會通過這場試煉,之後我一定會變得更好。」
親愛的,一旦勇於面對自己,你就已經在復元的路上了。【 文/朵朵小語 】
- Dec 22 Thu 2016 09:59
【 等待下一個 對的人 】
【 等待下一個 對的人 】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總要愛過幾個錯的人,生命才顯得完整。」我載著耳機、坐在窗邊,聽著過去未曾有感覺的幾首情歌,如今卻是重複播放到倦了為止,偶爾聽著聽著、唱著唱著,雖然沒有戲劇化的滴下幾滴眼淚,但卻感到幾分淒涼。
如今他已走入別人風景,而我卻還在等待。有時愛情就簡簡單單地等待願意與你相愛的人。
⋯⋯美國曼蒂‧蘭‧卡朗女士曾說過:「愛情並不是碰巧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們相愛是因為我們都選擇這麼做。」或許我們不能保證對方會不會繼續選擇妳,但當他離開時,我們只能選擇等待「他」或另一個「他」的回頭。
很多時候等待是痛苦的、是難堪的,甚至會怨恨自己的不珍惜,但我想說的是,在這段感情上,當他一開始選擇牽住妳的手,對妳說些現在聽來格外諷刺的情話時,你們就對這份愛情有責任,而現在他用各種理由放棄,只是表示他對愛情的不忠。
妳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好到他配不上,然後等待更好的人,再次牽起妳的手,相信這次的他說的情話會永遠甜蜜。
「最好的,總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在等待下一個愛妳的人出現時,先學會愛自己。愛自己很難、非常難,因為我們總是販賣自己,去買幾個微笑、幾個擁抱,但當他離開時,我們卻忘了怎麼愛自己。
等待,等待。我們都在等待一顆屬於自己的小太陽,這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難過、會憤怒,但他不會離開,而我也不會,因為我是那一片擁抱太陽的藍天。【 文/張嘉奕 】
- Dec 22 Thu 2016 09:09
【 愛 先別急著住一起 】
【 愛 先別急著住一起 】
有很多年輕情侶陷入愛河後,知道彼此互相喜歡後,常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進入同居生活,我覺得這是不智的,儘管我這樣的想法常被認為是老土、太保守。
有人說:「喜歡就會想一直在一起呀,這本來就很正常。」也有人說:「可以節省房租,又可多瞭解對方,還可以互相照顧,這樣很好啊!」
⋯⋯然而我想提醒的是,感情裡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從一開始的互有好感、表明心跡、陷入熱戀,到往後的感情穩定期,乃至於結婚,這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美好和必須經歷的過程,為的就是累積彼此感情的基礎,倘若在彼此熱戀時期就急著住在一起,對彼此了解還不夠,感情也不深,能夠容忍的程度必定相對降低,很容易就踩到彼此的地雷而大吵,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女生抱怨男生:「他都不倒垃圾。」男生抱怨女生:「她連碗都洗不乾淨,煮的菜還很難吃。」儘管是日常瑣事,卻吵得很兇,有的甚至會大打出手,驚擾了鄰居。
要建立穩定的感情,不能靠著打鐵趁熱的想法,而是需要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若貿然決定同居,很多時候反而是讓這段感情夭折的致命殺手。【 文/心扉 】
- Dec 21 Wed 2016 10:28
【 不能說的秘密 】
- Dec 21 Wed 2016 10:20
【 婆媳廚房大戰 】
【 婆媳廚房大戰 】
婆媳同處在廚房,難道一定會變成一場戰爭嗎?且看今天大家的智慧,如何「化險為夷」,端出一桌好料理……
◆◆◆ 〈大廚說了算〉看電視做料理 婆媳同心
⋯⋯因為先生是長子,所以結婚後要和婆婆同住。不過卻因飲食習慣不同,引起不愉快。
婚後婆婆把掌廚的重任交給我,不過第一次吃完我煮的菜後,就面有難色地抱怨:「不夠鹹、不夠油,這麼清淡,是煮給病人吃的嗎?」之後,每當我煮飯時,婆婆就站在我背後下指導棋。
剛開始我逆來順受,對婆婆的指示不敢違逆,可是每次吃飯時,面對又油又鹹的菜,實在難以下嚥,而且重口味的菜,對健康並無助益。
老公說:「家中務農,從以前就習慣重口味,要一下子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很困難。」我了解到箇中原因,卻苦無辦法。
一天,陪婆婆看她喜愛的煮菜節目。節目中,主廚煮菜時,強調健康理念,利用食材的原味,烹煮健康美食。看到這一幕,便抓緊機會對婆婆提議,一起做做看電視上那道菜,婆婆欣然同意。
晚餐時間,我們婆媳倆大顯身手,完成一道橙汁排骨。吃飯時,這道菜大受好評,婆婆笑得合不攏嘴。受到讚美後,婆婆常和我討論節目,一起下廚,和樂融融。【 文/莫琳(嘉義市) 】
◆◆◆ 〈另種學習〉壓力變動力 受益良多
婆家對於吃飯這檔事非常講究,什麼菜配怎樣的配料,哪種食材必須用烤的、用蒸的,一點也馬虎不得。
剛接下陌生的廚房,公婆總是在旁邊盯著、囑咐著,吃完後還不忘批評與指教,讓我這個新嫁娘壓力很大。但我卻把壓力轉換為動力,當作勉勵與進步的推進劑。
幾年下來,我的手藝進步許多,與其說是進步,倒不如說對於食材的挑選與講究獲益匪淺。一直深信老人家是求好心切,說是嘮叨、權威,寧可認為是一種教導,是對晚輩的疼惜與希望可以更好的要求。
經過這些年的磨練,我可是可以「辦桌」,甚至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我從不把廚房視為一種婆媳戰爭,相反地,真心誠意地請教,認真的學習,把婆婆的經驗與技巧,學習成為自己的能力,應該比戰爭來得實際。
有一天我也有媳婦,希望我可以更溫和、慈祥地對待我的媳婦,只要她願意。【 文/芬園(高雄市)】
◆◆◆ 〈餐桌搶人氣〉中西大戰 我都肥了
老婆一向酷愛西餐,偏偏老媽執著傳統,因此結婚初期,我家廚房幾乎天天上演中西大戰,婆媳倆誰也不讓誰,都想展現手藝。
剛開始我總會挑老婆煮的菜吃,一方面是想討好她,再來,反正心想媽媽燒的菜一直是老爸情有獨鍾的美味,由他負責消化最恰當,這樣也比較不失公平。
為了不服輸,先是媽媽開始在菜色上求變化,料理自然變得令人垂涎許多,惹得我都不禁嘗了好幾口;而老婆見狀,深怕我從此變了心,便買了許多西餐食譜來鑽研,烘焙焗烤樣樣來,就連吃慣油鹹膩的老爸都嘗試起中西合併來,還直誇她的廚藝的確有一套。
婆媳間比較高下的結果,每每讓家裡餐桌儼然成為美食天堂。時間久了,兩個女人也會不時誇讚對方幾句,甚至幫忙備料收拾乃至於彼此切磋琢磨,烹飪逐漸變成了一種另類享受。我也在不知不覺中顯出「幸福肥」哩!【 文/肥子(台中市)】
◆◆◆ 〈聯手演戲〉灌迷湯 老人家就開心
婚後我們婆媳相處得相當融洽,也許精明能幹的婆婆,配上軟弱無能的媳婦,還真的是絕配,在廚房裡便可窺出端倪。
還記得婆婆第一次「下鄉」來考察時,我簡直快瘋了,心想如何去服侍婆婆的三餐。平日由於近娘家,所以回家吃晚餐似乎順理成章,總不能也將婆婆帶回娘家吃,還好老公想好點子,他去車站接婆婆時,我回娘家將媽媽煮的菜端回家,並用美美的盤子擺好一桌。
接下來老公總會膩著婆婆灌迷湯,說老婆的菜煮得再好,都沒有媽媽的味道,更是指定要吃婆婆的拿手菜。當婆婆煮菜時,我則在一旁備料,老公則在婆婆的面前數落我的動作慢,一向同情弱者的婆婆,就會幫我說幾句公道話。
我倆就在婆婆面前演起「孝子娛親」,老公藉機報仇我平日對他的欺負,我則博取婆婆的同情,大家一團和氣。
其實婆媳之間沒什麼「撇步」,只要多體諒她的時代背景,對她多存一份感恩與尊敬的心,必能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文/林玲仰(嘉義市)】
◆◆◆ 〈最佳研究團隊〉理論加經驗 色香味上桌
家裡的人都很喜歡烹飪,有時候為了食材和烹調方式的不同,總會吵得沸沸揚揚,不論對錯,最後總是會屈服於經驗豐富的母親。
「煮麵的水一定要加鹽才會Q!」「為什麼?」我常常會不服氣的反問。「沒有為什麼,這就是經驗,不加會不好吃!」母親每次理直氣壯的回答,卻不能解決眾人的疑惑。直到大嫂嫁來我家後,一向作風強硬的母親,才開始有了改變。
大嫂本身也很喜歡做菜,剛來我家時,對於婆婆的指示有些不習慣,畢竟有很多經驗是和理論有衝突。大嫂會主動找資料,以佐證婆婆的經驗,甚至找到許多事半功倍的辦法。
一開始,母親覺得煮菜靠經驗就好,不需要去相信那些沒用的網路資訊,但大嫂發現「煮麵水加鹽是有依據」、「燙青菜滴酒就不會變色」等等的小撇步,經常與母親分享這類的資訊。
我發現母親常常會因為烹飪問題請教大嫂,而大嫂也樂於在廚房裡幫忙婆婆,婆媳之間就像是一個研究團隊,精於理論輔以經驗,菜色也變得更加色香味俱全。【 文/小吳(新北市)】
- Dec 21 Wed 2016 10:19
【 別急著吃 回頭草 】
【 別急著吃 回頭草 】
我們都知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卻選擇相信人是容易健忘的,裂縫只要有愛,就能夠彌補。
等愛的人總深信明天會更好,只要提升自己,生命中的那個對的人,自然會在對的時間點出現,重點是,你準備好迎接他了嗎?
⋯⋯我們經常在錯的時間點,遇到對的人,或是對的時間點,遇到錯的人,其實,這往往都是我們不夠了解,當時的自己需要的是甚麼,因此老是做錯抉擇,或下錯判斷,因而導致分手結局。
分手後的回頭草能不能吃?其實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是否在經歷了種種事件後,共同提升了自己,而不是彼此怨懟,或者因習慣於過往的相處,擔心害怕再重新適應新的人生與對象,而委曲求全回頭吃草。
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不願意去正視自己的問題,而導致反覆回頭,或是沉溺於當時的情境,走不出來。
醒醒吧,沒有任何人對不起誰,是自己要不要對得起自己而已。人生不能僅憑感覺、光靠回憶來生存,要看清現實,回頭只會不斷地在原地踏步,甚至退回原點。
唯有不斷向前行,提升自己,才有更好的可能。分手後,對自己負起責任,不斷大步向前走,當有一天彼此都成長了,不再執著過往,而以成熟穩重的新姿態重新相逢,說不定也是一種幸福的可能,難到不是嗎?【 文/心印 】
- Dec 21 Wed 2016 10:15
【 追著男友討幸福 卻感覺一直被呼攏 】
- Dec 21 Wed 2016 10:08
【 做愛不是細膩就好 】
- Dec 21 Wed 2016 10:03
【 面對孤單 終結孤單 】
【 面對孤單 終結孤單 】
個人都曾孤單過,都曾為自己設定過屬於自己的孤單,無論是走入婚姻或是選擇單身,難免都得面對孤單,只是有些人喜歡孤單,也有些人害怕孤單,不管你是選擇那一種生活模式,有伴、沒伴,其實孤單時時在左右相伴。
就因為每個人對領受孤單的態度都不盡相同,所以在生活、感情的世界才會如此的多采多姿,就如同大家都明白何謂食物中的「酸、甜、苦、辣、鹹」,但對於舌尖上的刺激與味蕾所給予的感受往往差異甚大。
⋯⋯同樣的食物,有的人覺得好吃,有的人卻反而倒盡胃口,這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單身的人得到了自由,凡事可以為自己做決定,隨心所欲,不受拘束;選擇戀愛、走入婚姻的人,遇到事情則隨時可以與另一半共同討論,相互切磋,心情不好時,可以有人傾訴與傾聽。
只是,單身的人若遇到人生中的難題,大多數的時候都需要自立自強,當身心遇到挫折時,也需要自立救濟,面對一個人獨處的現實,這是一種孤單;
而擁有另一半的人,常常因為生活瑣事的意見相左,難免產生對立,當碰到對方的家人、朋友,也都得尋求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相處,凡事必須考慮另一半的立場,無法時時刻刻呈現最真實的自我,而這也是另一種孤單。
曾看過一段佳句寫著:「人生的獎賞,永遠與我們如何善待、體諒別人成正比。」
我想,無論你選擇單身或結婚,都得負責為自己的幸福鋪路,為自己的世界開拓圓滿的江河,讓心靈富足,才能夠面對孤單,乃至終結孤單。【 文/庭院深深 】
- Dec 21 Wed 2016 09:03
【 過七情六慾的關 】
- Dec 20 Tue 2016 15:57
【 晚到的我 注定贏不了 】
- Dec 20 Tue 2016 11:55
【 愛一旦變質 請漂亮轉身 】
- Dec 20 Tue 2016 11:02
【 第一次約會的禁口令 】
- Dec 20 Tue 2016 09:17
【 喜歡 V.S. 愛 】
- Dec 19 Mon 2016 15:52
【 認識與了解 歧視才能消失 】
【 認識與了解 歧視才能消失 】
12月3日的捷運台大醫院站,從中午過後就湧現一波波的出站人潮,其中,有攜帶國、高中子女同行的父母,也有推著嬰兒車的年輕爸媽,這些看來似乎非常幸福美滿的人們,都是要去參加反同志婚姻活動「百萬家庭站出來」的成員之一。
奇妙的是,在這個由家庭為單位所組成的龐大人群中,也有少數如我一般的孤單身影,因此,每當「我們」和「他們」擦肩而過、甚至是四目相對時,我就好奇地想著:這些參與活動的人們,會看出我們的同志身分嗎?還是,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任何一個同志,卻還是堅持著反同志婚姻的信念?
其實,當「同志婚姻立法」成為熱門議題後,媒體就出現了大量的各種正、反論述,像是曾經多次參與社會運動的「實踐哲學家」妖西,就以一個「親哥哥是同志」的異男身分,在網路發文寫道:「同志一點也不特別,怎會需要專法?」
另外,家庭醫師李佳燕也以「帶孩子認識多元性別」為題投書媒體,文中特別提及,「唯有讓孩子從小認識異性戀以外的其他性傾向,才能讓孩子學會打開視野,認識多元,並打從心底尊重其他跟他不一樣的人,成為一個真正有民主素養的現代公民。」
是的,正如律師簡旭成在某報的論壇中所說:「認識與了解,是歧視消失的第一步。」因此,不管是妖西或李醫師,都是因為有同志家人或朋友,所以能對同志婚姻抱持正面的態度;但是,如果是一個根本不認識任何同志的家庭,又要怎麼奢求他們去了解同志呢?還是對他們來說,參與反同婚的活動,正是給孩子嚴厲警告的大好機會:看吧!有那麼多人上街抗議,看你以後還敢不敢當同志!
【 文/蔣明白〈異同OPEN講〉 】
- Dec 19 Mon 2016 15:36
【 愛要及時把握 恨要適時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