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0 Thu 2016 16:35
【 如何增進道德智慧? 】
【 如何增進道德智慧?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問進步,事業有成,道德增進。但是,要
◆◆◆ 怎樣才能進德呢?我有四點意見:
◆◆◆ 一、從謙虛中體驗樂趣:
做人如果驕傲怠慢、自私自利,這樣的人不容易獲得人緣,不容易為人所接受,也就很難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反之,如果我們能對人恭敬,肯低一點頭,也就是懂得謙虛,別人自然會讚美你、尊重你,就能體會到當中的無窮樂趣。
◆◆◆ 二、從忍辱中培養美德:
忍耐是一種力量。我們跟人相處,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遇到事情,首先要能忍之於口,不隨便用口謾罵;
再忍之於面,進而忍之於心,不僅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樣子,甚至心中一點都不介意。
◆◆◆ 三、從自制中克服物欲: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所以容易被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以及色、身、香、味、觸、法等六塵所束縛。
我們要從這五欲六塵裡面掙脫出來,就必須要有克服物欲的自制力量。
◆◆◆ 四、從寧靜中安頓身心:
一個人一天當中至少有一小時,乃至半小時屬於自己的安靜時間,一星期當中至少有半天不受干擾的安靜時刻。所謂「寧靜致遠」,從寧靜裡,得到身心的安頓。
◆◆◆ 所以,如何進德呢?
一、從謙虛中體驗樂趣。
二、從忍辱中培養美德。
三、從自制中克服物欲。
四、從寧靜中安頓身心。【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6:30
【 遠離煩惱痛苦之道 】
【 遠離煩惱痛苦之道 】
人人都希望幸福快樂,不要有煩惱痛苦。如何遠離煩惱痛苦呢?
◆◆◆ 一、要明因識果:
我們的痛苦其來有自,比方說:貪愛美食,吃得太多,肚子就會脹痛;
欺負別人,別人當然也會欺負我們,彼此都有因果關係。
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菩薩懂得因果,知道種子播下,一定會結果,所以菩薩不隨便造作惡因。
然而眾生愚痴,不怕造因,於是殺人、竊盜、搶劫、綁票,壞事做盡,等到惡果現前,受法律制裁,鎯鐺下獄時,悔之已晚!所以要遠離苦惱,就要明因識果。
◆◆◆ 二、要謹言慎行:
古德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又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一切的災殃禍患,往往是由於一句話不小心傷了別人所造成。
雖然有時是無心的,有時是無意的,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要處處小心,不要刺傷別人,打擊別人,給別人難堪,這樣就不致於有不好的結果了。
◆◆◆ 三、要防非止惡:
所謂防非止惡就是四正勤中「已作之惡令息滅,未作之惡令不生」,也就是杜絕惡行、防患未然。
一個人如果能時時自我觀照,不做壞事,不生起非分的心念,便能止息諸惡,而不致招感苦果。
◆◆◆ 四、要攝心正念:
佛經上說,眾生每天在舉心動念之中,無非是罪,無非是業,只因心念微細,不容易察覺,因此任憑它帶著我們造作種種惡行而不自知。
因此我們要謹慎照顧我們的心念,要用般若心去攝伏貪欲,用慈悲心去化解瞋恨,用清淨心去修養我們的言語行為。
◆◆◆ 所以,離苦之道是:
一、要明因識果。
二、要謹言慎行。
三、要防非止惡。
四、要攝心正念。【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6:19
【 忍有四種真義 】
【 忍有四種真義 】
人間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不是拳頭、武力,人間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風。
忍有四種真義:
◆◆◆ 一、遭惡罵時默而不報:
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時,我們要默而不報,用沉默來對待。
不要他惡口罵你,你也回罵他,這樣將會被譏為半斤八兩;如果我們默不作聲,以沉默來折服惡口,讓對方良心甦醒,力量自然更大。
◆◆◆ 二、遇打擊時心能平靜:
遇到他人打擊我們、欺負我們時,心平氣和的對待他,不要他打你一拳,你也還他一拳;
他踢你一腳,你也還他一腳,這樣誰也不比誰高尚。如果只是爭一時之氣,將贏不了千秋事業。
◆◆◆ 三、受嫉恨時以慈對待:
假如有人懷恨我們、嫉妒我們,我們不要同樣的以懷恨、嫉妒來對待他,要以慈悲心來待他,要對他更加的友愛,更加的和平,這樣就表示你的修養、力量超越了他。
◆◆◆ 四、有毀謗時感念其德:
假如有人譏諷我們、毀謗我們,我們不要氣惱他,反而要感念他以往對我們的恩德。
尤其要想到,越是骯髒的污泥越能生長出清淨的蓮花;越是黑暗的地方,更要點亮心靈的燈光。
因此,面對毀謗時,更應該以道德、慈悲心去感化他,如此也越能彰顯自己的道德、涵養。
所以一個真正的忍者,對待惡罵、打擊、毀謗,都要有承擔、忍耐的力量。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
◆◆◆ 忍有四種真義:
一、遭惡罵時默而不報。
二、遇打擊時心能平靜。
三、受嫉恨時以慈對待。
四、有毀謗時感念其德。
【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6:09
【 人本來沒有等級之分 】
【 人本來沒有等級之分 】
人本來沒有等級之分,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只要奉公守法,都可能有機會成聖成賢,出將入相,有一番的作為,因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但是,人性、人格雖然平等,因為每個人的作為有所不同,而有不同的等級。我把人分成四等:
◆◆◆ 一、上等人,普利國家社會:
什麼是上等人呢?
上等人胸懷國家社會,他的心中只有國家,只有社會,只有大眾。
他把國家社會的利益建立在自己之上,所以寧可自己受委屈,自己受苦,只要能利益國家社會就好了。
歷代的聖賢豪傑,他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他們普利國家社會的慈悲心,就是上等人的代表。
◆◆◆ 二、中等人,欣賞師友成就:
什麼是中等人呢?
中等人對於老師、朋友、親戚、長官的成就,能引以為榮,並願意跟他學習,願意追隨他,願意為他服務。
所以,對於聖賢所行所為,不嫉妒、不障礙,反而欣賞尊敬,能夠如此,就是中等人。
◆◆◆ 三、下等人,利用親友影響:
下等人善於利用親友的影響力,自己不想創造,不思有所作為,只是專門利用親友的地位、勢力、經濟,以求有益於自己。
下等人最愛貪圖小便宜,不過,還不算是很壞,最壞的是第四等人。
◆◆◆ 四、不等人,嫉妒他人成就:
所謂不等人就是進不了上、中、下等的人,也就是不上等的人。
什麼叫不上等的人呢?就是嫉妒他人所有,每天對別人都存著一種猜疑、嫉妒的心。
看到人家擁有了,他就心裡難過;
看到人家發財了,他就不喜歡;看到人家陞官,他也不高興;
看到人家得到利益,他心裡更不是滋味。
由於他不能隨喜分享,因此有種種的障礙,種種的破壞,這種不等人,應該是最低下的層次。
◆◆◆ 所以人分四等:
一、上等人,普利國家社會。
二、中等人,欣賞師友成就。
三、下等人,利用親友影響。
四、不等人,嫉妒他人成就。
【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5:50
【 真正朋友與普通朋友 】
【 真正朋友與普通朋友 】
朋友 是需要經營的,而且是用心的,如果你是被動的等待著別人的關心,大多時間都是沉默地,以工作忙,作為一個藉口,到最後你是否發現到,朋友漸漸的離你而去。
有沒有試著去,關心一下朋友的近況呢?真正的朋友,會一直守護著你,可是朋友也禁不起,一再的被忽略。
人與人之間,總是要保持聯絡的,這樣感情才會長久,記得當有困難的時候,多多找朋友,幫你紓解壓力,這才是上上策,不要一個人獨自承受。
普通朋友,會帶瓶葡萄酒,參加你的派對。
真正朋友,會早點來幫你準備,並且為了幫你打掃而晚點走。
普通朋友,找你談論你的困擾。
真正朋友,找你解決你的困擾。
普通朋友,在拜訪時,像一個客人一樣。
真正朋友,會打開冰箱自己拿東西。
普通朋友,在吵架後,就認為友誼已經結束。
真正朋友,明白當你們還沒吵過架,就不叫真正的友誼。
普通朋友,期望你永遠在他身邊陪他。
真正朋友,期望他能永遠陪在你身邊。
【 文 / Mr. Right 】
- Nov 10 Thu 2016 15:36
【 真正的富人 】
【 真正的富人 】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富有的人,但是富有並不一定是很有錢。有的人錢財很多,房屋田產很多,但是沒有道德、智慧,沒有快樂,這並不算是富有的人。
◆◆◆ 怎麼樣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 一、外財與內財俱有:
我們有心外的財富,也要有心內的財富。一個人縱使心外財富再多,但是金錢可以買到胭脂、花粉,可是買不到氣質;
金錢可以買到魚肉,可是買不到食欲;
金錢可以買到床鋪,可是買不到睡眠;
金錢可以買書,可是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到酒肉朋友,可是買不到患難之交。
所以外財不是絕對萬能的,有了外財,還要有內財。心內的財富是什麼呢?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樂,是因為他有心內的財富,所以我們要「內財與外財」兼具。
◆◆◆ 二、知識與信仰同重:
知識是對現象、常理的了知識別。有的人很有智慧,很有知識,但是沒有信仰,終究還是缺少了一份內心的財富之源。
所以我們應該知識與信仰同重,以開採我們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
◆◆◆ 三、接受與施捨並行:
有的人只曉得接受,不懂得拖捨。只是一味「接受」的人,表示自己貧窮,「施捨」才是富有。
所以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當接受的時候接受,當施捨的時候施捨;能給得起,也能受得起。
◆◆◆ 四、擁有與享有兼備: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房屋、田產等財富,能夠如願固然很好,如果不能自己擁有,至少可以享有。
譬如自己家裡沒有電視,但是我可以到別人家裡去觀賞,不一定要樣樣都自己擁有,能夠以享有代替擁有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 所以,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
一、外財與內財俱有。
二、知識與信仰同重。
三、接受與施捨並行。
四、擁有與享有兼備。【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5:32
【 如何解決人我問題 】
【 如何解決人我問題 】
世間上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我的問題。凡事有你有我,問題就顯得複雜。如何解決人生的問題呢?我提出十句修行的口訣:
◆◆◆ 一、一修人我不計較:
一個不會與人斤斤計較的人,別人必然喜歡與他為伍;反之,凡事唯恐自己吃虧,處處用心防範別人的人,別人同樣會防範他,所以要獲得人和,首先要修「不計較」的心。
◆◆◆ 二、二修彼此不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凡事喜歡與人比較,只有徒增苦惱,須知世間事永遠「比上不足下有餘」,因此,能有「不比較」的心,便能知足常樂。
◆◆◆ 三、三修處事有禮貌:
有句話說:「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實不只是學佛,我們不管作任何事情,如果能以謙卑的心,虛心求教,別人必然樂於指導,因此在恭敬中可以得到人緣,得到友誼,得到幫助。
◆◆◆ 四、四修見人要微笑: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橋樑,時常以笑臉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
◆◆◆ 五、五修吃虧不要緊:
人要學習吃虧,吃虧一時,卻能得到永久的心安,吃虧便是福。
◆◆◆ 六、六修待人要厚道:
一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凡事寧願自己吃虧,但是卻能獲得別人的尊敬,所以我們待人要厚道。
◆◆◆ 七、七修心內無煩惱:
自己內心沒有貪欲,沒有瞋恨,沒有邪見,沒有傲慢,就不會有煩惱。
◆◆◆ 八、八修口中多說好: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道,是因為他修讚歎法門。所以我們不要吝嗇與人讚美,開口說好話,不但是一種無上的布施,也是圓融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 九、九修所交皆君子: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選朋友,與君子相交,會減少很多人我的煩憂。
◆◆◆ 十、十修大家成佛道:
四弘誓願中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也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聖、成賢,一起共成佛道。發這種大願的人,已把眾生融為一體,還會有什麼人我問題呢?
◆◆◆ 所以,解決人我問題的修行之道是:
一、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七修心內無煩惱。
八、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十修大家成佛道。
【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2:53
【 別管別人怎麼想 】
【 別管別人怎麼想 】
你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你也管不了別人怎麼想。
畢竟八十億人就有八十億種想法,而且想法是瞬息萬變的,是隨生隨滅的,上一刻這樣,下一刻可能就那樣,像煙雲一樣不可捉摸,所以,你又何必在乎別人怎麼想?
⋯⋯你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讚美與認同,但你一定可以做好你自己。
所以,親愛的,只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做的是什麼,然後努力去實踐,其他就不必再多想。【 文/朵朵小語 】
- Nov 10 Thu 2016 12:44
【 快樂之道/星雲法語 】
【 快樂之道/星雲法語 】
追求快樂,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擁有財富、健康,乃至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卻獨缺快樂,生命將失去意義。
所以擁有快樂,可以說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何擁有快樂?
◆◆◆ 一、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任何人都有煩惱,但是千萬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因為這樣只有徒使自己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並不能解決煩惱。
白天縱有不滿意的人事困擾,到了睡覺的時候,至少要把它放下,不要帶到床上。上了床,就要好好地、安安靜靜地睡覺,睡眠充足,身體健康,快樂就會隨之而來。
◆◆◆ 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人和人之間,總會有一些芥蒂、不滿意,但不要把今天的仇恨留到明天,甚至牢記在心,耿耿於懷。佛經上說出家人「無隔宿之仇」,也就是說不要留滯任何仇恨在心中。
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仇恨,不但交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樂趣。
◆◆◆ 三、不要把愛心縱容邪惡:
邪惡是不正當的,如果你用愛心去包容邪惡,那就鑄成大錯了。
◆◆◆ 四、不要把慈悲施與非法:
我們對人要慈悲,指的是對正當的人、正當的事情要慈悲。至於對非法的人、非法的事則不能縱容,不能施與慈悲,否則就失去了慈悲的意義。慈悲要有智慧,要能分辨是非、好壞,才是真慈悲。
◆◆◆ 快樂之道有四點:
一、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三、不要把愛心縱容邪惡。
四、不要把慈悲施與非法。【 文/星雲法語 】
- Nov 10 Thu 2016 11:19
【 比算命更重要的事 】
【 比算命更重要的事 】
幫人查生死簿近30年,我發現,想改變的人不多,想驗證生死簿準不準的人倒是不少!
一位小姐打電話給我:「老師,我懷孕了,男朋友不想負責!」接著她又說:「其實,29歲時,就看到生死簿上預言,31歲會意外懷孕!」
不久前,一位太太也告訴我,老公走了,生死簿上寫著39歲「因上癮物致病」,她遺憾未堅持要老公戒菸酒,老公的生死簿記錄中,這一世一罈酒也沒帶,卻終日熬夜、喝酒應酬,連40歲都沒撐過,就斷送了生命。
千金難買早知道,但許多人卻因著緣份,幸運地先知道自己今生的預言資料,可惜,未能防患於未然,這樣的個案比比皆是,讓我充滿了無力感。
我常期許自己是個「教人家不要相信算命的算命師!」,「提醒改變」的功能遠高過生死簿上的「準確性」,命運真的操之在己;接到那位小姐的電話,我覺得很難過,只要事前做好避孕,憾事就不會發生,可惜,她只是應驗了預言,卻沒幫助到自己!
生死簿上的記錄都是過去世的業障,這些業障絕對可以因為行為的修正或善行而改變,老天爺是慈悲的,祂很願意幫助大家做改變,經過行為修正,好可以更好、不好的業障記錄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命運是活的!」
一位才30多歲的陳先生,讓我很敬佩,在他拿到生死簿的當天,看到預言出現「因上癮物致病」,當下就戒了菸酒、檳榔及賭癮,他把戒菸酒檳榔省下的錢拿去捐給孤兒院,把賭搏的時間拿去上空大,令身旁的親友及同事們相當驚訝,他甚至因此挽回瀕臨危機的婚姻。
許多人習慣靠一隻會搖手的招財貓等待財神,在我查詢的生死簿個案中,就有帶了20貫錢來投胎的人,通常,這類個案代表有機會擁有財富,可惜,許多人在家空等錢從天上掉下來,不去幫自己開啟財源,連買個樂透彩都懶,怎能期待老天爺送錢給你。
更荒謬的是,許多人倒因為果,某位小姐問,久病終壽會拖多久?忽略了要著重的是因,改善生活中的壞習慣,去除熬夜、偏食、不運動的毛病,確實做好健康管理,自然不必擔心病多久。如因酒致病,重點是戒酒,當然不是得什麼病、能拖多久。
某男大生,大二騎機車肇禍,4次都因超速飆車出事,他的家人未提醒孩子反省騎車飆速,竟說要幫他改名避禍,這關名字什麼事?
很多人喜歡給自己找藉口,「給我時間修改」,「以後我會改」,其實,改變只是意願的問題,當下就可以行動。
修正自己的缺點,就能改變不好的預言,不修正就會應驗;想創造好運,即刻就改變自己吧!【 文/吳晴月《 生死簿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