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癌症,醫藥常識,中醫,愛滋病,流感,副流感 (1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奇異果吃太多 慢性腎病患險喪命 】 
 
苗栗縣74歲陳姓男子,近日收到朋友贈送一大箱奇異果,他擔心放太久會腐壞,一天吃好幾顆,但因奇異果為高鉀水果,使得有慢性腎臟病的陳男身體無法負荷,引發高血鉀症,經送醫急診,緊急洗腎治療後,才脫離險境。

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許哲維提醒:慢性腎臟病人要少吃高鉀水果(如:奇異果),才能預防高血鉀的發生。

許哲維醫師表示:鉀離子是人體重要的礦物質之一,與鎂、鈉、鈣離子一同促進神經活動與肌肉收縮,同時也有助於心臟跳動的規則性。

許醫師說:鉀離子主要來自各類食物,腎功能正常的人,可以將過量的鉀隨著尿液排出,維持血中濃度穩定;

但對於腎功能異常的病人,因無法正常排出過多的鉀離子,就容易使血鉀過高,導致高血鉀症。

高血鉀症在初期,會出現肌肉震顫、抽筋、感覺異常、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而死亡。

許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人,要預防高血鉀症,平時要少吃高鉀水果,如:柑橘類、葡萄、香蕉、西瓜、木瓜、棗子、枇杷、草莓、奇異果、哈密瓜、桃子、番茄等。

另外,因蔬菜普遍含有高濃度的鉀離子,所以要避免生食,建議食用前先用熱水煮3~5分鐘,並且不喝菜湯或火鍋湯。

慎選根莖類食材:如馬鈴薯、芋頭、南瓜或山藥,要注意食用的分量。

不使用低鈉鹽或薄鹽醬油。

不喝咖啡、濃茶、果汁、雞湯、雞精等含有大量鉀離子飲品。

陳男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多年,有定時回診及服藥治療。

但他因攝取了過量的鉀離子,導致頭暈及全身肌肉無力到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他每分鐘心跳約30多下、收縮壓也只有80左右,抽血檢查血清鉀離子濃度高達7.3meq/L(正常值為3.5-5.5),心電圖呈現嚴重的心律不整。

【 文摘自/自由時報/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吞藥時水喝不夠 小心食道潰瘍 】 
 
感冒就醫吃藥後,病雖好了,但卻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食道潰瘍」後遺症,你相信?

南投市一名20多歲的正妹,因感冒至診所就醫拿藥後,也當場將醫師所開的藥配水吞下,當時便覺得喉嚨有些卡卡的,但並不以為意,怎料,隔了2天疼痛感愈來愈嚴重,且從原先的喉嚨延伸至胸口,才趕緊到衛福部南投醫院就醫,醫師透過胃鏡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極可能在服藥時,水喝的太少,以致膠囊黏在食道上,進而造成食道潰瘍,還好經投藥治療後,已無大礙。

 衛福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透過內視鏡檢查出患者食道潰瘍位置,並予以治療。

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指出,主動脈皺摺與氣管皺摺一帶,因是食道最狹窄的部位,通常也是最易發生潰瘍症狀之處,他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許女食道中段有許多明顯潰瘍情形,且呈現圓形、對稱性,顯然是服用膠囊藥物不慎引起的。

因此,洪弘昌提醒病友在吞服藥物時,務必搭配足量的溫開水,避免藥物卡在食道傷害黏膜,且服藥之後別立刻躺下休息,應保持站姿或坐姿,以利藥物成功抵達胃裡,假使服藥後出現吞嚥疼痛、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也應盡速就醫檢查,別讓食道受罪了﹗

【 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中 暑 】
 
熱!熱!熱!火熱的夏天高溫的天氣,總是容易讓人中暑,如果中暑了應該怎麼辦呢?
 
🌹🌹🌹 中暑的分類:
 
一、高熱型中暑:
 
1、病因:乃人體受高溫及陽光之直接照射,使體溫調節機能失常而發生排汗困難,復以外界氣溫太高而身體無法散發,因而體溫急遽上升。
 
如長時間曝露於高溫之日光下,可引起腦膜高度充血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失去了體溫調節作用。
 
2、症狀:患者感覺燠熱難受,體溫升高(往往超過四十度),皮膚潮紅,但乾燥無汗,繼而意識模糊,頭暈虛弱,畏光,嘔心嘔吐,血壓降低,脈搏快而弱,終至昏迷(可於數小時內致死)。
 
二、衰竭性中暑:
 
1、病因:乃因處於高溫環境中,身體為適應散熱之需要,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因而使血管舒縮調節受阻,心搏出量減少,終至影響整個心臟血管系統之循環而陷於衰竭。年紀大者易罹本症。
 
2、症狀:初期有頭暈並有心跳感覺,繼有噁心,嘔吐及暈厥,頭痛,煩躁等。皮膚潮濕而寒冷,呼吸淺微,體溫低於正常及瞳孔散大。
 
熱衰竭是因流汗造成脫水和電解質過度流失,一般會有頭昏、沒有食慾、全身無力,甚至噁心、嘔吐的症狀。
 
三、痙攣型中暑:
 
1、病因:乃因暴露於熱環境下,身體所散發之汗液中之鹽份損耗過多所致。
 
2、症狀:主為各部骨骼肌肉發生疼痛性收縮,皮膚潮濕寒冷,全身抽搐、體溫正常或稍增高。
 
嚴重可能導致熱休克,體溫控制出了問題而一直攀升,身體會因無法承受過高溫度,出現橫紋肌溶解、抽搐、甚至是急性腎衰竭,嚴重還會導致休克或死亡。
 
🌹🌹🌹 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指在室外的高溫和陽光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外加相對濕度在30%-40%以下,造成人體體溫調節障礙;
 
長時間在烈日或高溫下,感受到暑熱或暑溼的穢濁之氣,引起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水電解質失衡,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
 
🌷🌷🌷 中暑的症狀:
 
而出現頭昏、眼花、頭痛、乏力、四肢發麻、耳鳴、噁心、嘔吐、胸悶、心悸、高熱、口渴、大汗、神昏說夢話、抽搐、昏迷等症狀,如不及時救治,有生命危險。
 
中暑是因為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曬,或是處於高溫、不通風的環境中,使得身體超出所能負荷的極限,而出現不適狀態的一種急性反應。
 
一般中暑發生的病因,多是常在大太陽底下工作、跑步或是出操者,因為烈日曝曬、氣溫炎熱,造成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才會出現中暑的不適症狀;
 
中暑通常發生在需要長期暴露在陽光日曬的勞動階層,例如常在外面跑的業務人員、從事農業或是在不通風,甚至是工作場合潮濕地方的農夫及餐飲業者;
 
🌺🌺🌺 我們要先瞭解爲什麼會中暑,中暑的原因是什麼?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
 
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溼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
 
在公共場所、家族中,湊人羣擁擠集中,產熱集中,散熱困難。
 
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爲常見的誘因。
 
🌼🌼🌼 中暑的發生
 
中醫稱中暑為「中暍(讀音同赫)」、「發痧」;
 
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
 
中暑除了跟溫度有關之外,還跟體質、日曬時間長短、勞動強度、濕度及風速有關。
 
🌸🌸🌸 中暑的分類
 
根據病患的情況表現可以將中暑分為三個階段:
 
● 先期中暑:
 
在高溫的環境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量流汗、注意力開始不集中、頭暈、胸悶、覺得身體沉重,但這時體溫不會超過37.5℃。
 
● 輕度中暑:
 
若出現前述症狀後,又不治療,下視丘控制體溫調節的功能會因為高熱而產生紊亂,這時體溫會開始上升至38.5℃以上,臉色開始潮紅、極度口渴、汗流不止及皮膚灼熱等症狀。
 
● 重度中暑:
 
若再不加以治療,這時皮膚會由熱轉冷、汗流不止變成不出汗、血壓下降、痙攣,甚至昏厥。
 
🌹🌹🌹 有以下症狀 你可能中暑了!
 
◎症狀1:頭昏昏,臉發熱。
 
出現這種症狀,就是中暑訊號,有時候還會伴隨腹痛、一時意識不清醒等症狀。
 
◎症狀2:肌肉痛,肌肉痙攣。
 
當手腳、腿肚子出現抽筋、痙攣,很可能就是它在「喊熱」。
 
◎症狀3:發懶,想吐。
 
雖然夏天很容易懶懶不想出去走,但如果你覺得全身無力,甚至想吐、頭疼,那就要注意了,因為這可能是中暑導致的。
 
◎症狀4:出汗方式不太對。
 
比如一直出汗,怎麼擦也擦不乾,或者明明很熱但一點兒汗都不出,都有中暑風險。
 
◎症狀5:體溫高,皮膚異常。
 
如果摸一下皮膚,發現特別熱,或者皮膚乾燥發紅,都有可能是中暑訊號。
 
◎症狀6:沒反應,沒法走。
 
夏天很熱的時候,要記得多關注一下周圍家人、同事,如果有個人,你怎麼喊他他都沒反應,或者回答驢唇不對馬嘴,千萬別嘲笑他,趕快看看他是不是已經中暑了。
 
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或者完全沒辦法站起來等等,毫無疑問是重度中暑,趕快送醫院!
 
🌷🌷🌷 中暑種類不同 對策差很大
 
中暑其實是身體適應不了高溫表達抗議的方式,其實症狀多種多樣,應對方式也完全不同。
 
◎熱失神:
 
所謂熱失神,就是頭暈、冷汗、一時意識不清等症狀,原因是腦部血液循環出問題,這時候最好在涼爽的地方休息,保持頭低腳高的狀態,一般就能緩解。
 
◎熱痙攣:
 
手腳痙攣、肌肉疼痛,一般是因為大量出汗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鹽分不足。
 
應急措施是補鹽,用一公升水,放9g食鹽,做成生理鹽水,然後喝掉,通常可以恢復不少。
 
◎熱疲勞:
 
全身無力、嘔吐、頭痛這些症狀,有可能屬於熱疲勞。
 
熱疲勞同樣是由於缺鹽,應急措施要綜合以上兩種,先補生理鹽水(或者運動飲料也可以),然後頭低腳高,好好休息。
 
◎日射病:
 
如果出現體溫超高、甚至言行不自然、出現意識障礙,那很可能是最危險的日射病,如果遇上這中情況,千萬別猶豫,趕快叫救護車!
 
在等救護車的時候,可以先用製冷劑、冰塊等冷敷脖子、腋窩、腹股溝等,降低體溫。
 
如果周圍人出現這種症狀,因意識不清沒辦法自己補水的時候,千萬別勉強灌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嬰幼兒、老人可能即使出現脫水症狀,也沒有以上反應,其實卻早已經中暑。
 
因此,家裡有老人小孩,尤其要注意勤開空調保持通風,當天氣很熱,老人又有些身體不適時,就算他們說沒事,也別傻傻放心,趕快帶他們去醫院檢查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 文/醫學網誌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健康殺手 胰臟癌 】

◆◆◆ 胰臟癌的致病原因

致病原因不明,年齡增加、抽菸、肥胖、男性、遺傳性胰臟炎、家族史及基因變異是公認的危險因子;

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缺乏運動、高脂肪飲食、胃或膽囊切除,也有導致胰臟癌的可能。

◆◆◆ 其他高危險族群

包括酗酒、愛吃碳烤食物、經常處理化學藥品及長期接觸石油產品,或各種溶劑的民眾等,都要提高警覺。

50歲的翁媽媽(化名)平時健康狀況良好,一年前發現下背疼痛與體重減輕,給整脊師父「喬」過幾次之後,雖然改善下背痛症狀,卻在最近半年內陸續出現上腹悶脹、食慾不振、皮膚變黃及茶色尿液的情況。

經檢查後,發現是罹患胰臟癌合併肝臟和腹膜轉移。

翁媽媽在接受金屬支架疏通受阻塞的膽管,以及幾次緩和性化學治療後,仍因轉移性胰臟癌併發腸阻塞及膽道感染引起的敗血症過世。

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罹病率為女性的1.3倍至2倍。民國10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在男女排名各為第八位與第六位,近年來世界各國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漸增加趨勢。

胰臟癌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主要原因為早期胰臟癌多半沒有症狀,出現症狀時,常常已經擴散轉移。

診斷率偏低主因在於病人未能注意早期症狀,以及醫師忽略病人抱怨。

胰臟癌的致病原因不明,年齡增加、抽菸、肥胖、男性、遺傳性胰臟炎、家族史及基因變異是公認的危險因子;

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缺乏運動、高脂肪飲食、胃或膽囊切除,也有導致胰臟癌的可能。

其他高危險族群,包括酗酒、愛吃碳烤食物、經常處理化學藥品及長期接觸石油產品或各種溶劑的民眾等都要提高警覺。

◆◆◆ 早期診斷與預後有密切的關係,出現以下症狀,應懷疑有胰臟癌的可能性:

● 長期(大於兩個月)腹瀉。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背痛。

● 皮膚變黃、糞便灰白色或茶色尿。

● 無糖尿病家族史,在50歲以後得到糖尿病者。

● 老年人不明原因初次發生胰臟炎。

診斷胰臟癌時,先得排除其他發生率較高的癌症,如胃癌和肝癌,內視鏡、超音波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可做初步診斷;

有黃疸症狀,要考慮會造成「膽管阻塞」的疾病,如膽管結石、膽管癌或膽囊癌等,內視鏡超音波(EUS)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等侵入性檢查可幫助診斷。

檢測腫瘤標記,如糖鎖抗原(CA19-9),可用於診斷較末期的癌症,不過確定診斷還是要配合影像學檢查。

病人血清CA19-9在初期癌症很少升高,增加早期診斷的難度。

手術切除是治療的主要方式,但超過8成的病患在發現時,無法手術治療;

手術失敗率很高,術後經常需要輔助性化學治療,即使接受化療,仍有很高的復發率。

末期病人可以接受緩和性化療和疼痛控制,阻塞性黃疸可用膽管引流術治療腫瘤導致的膽管阻塞。

這些治療對於生活品質和存活率的幫助不大,平均5年存活率小於10%。

◆◆◆ 健康小叮嚀─如何預防胰臟癌?

胰臟癌的預防之道,除了避免危險因子,多吃富含葉酸食物及蔬菜水果,也可以預防胰臟癌的發生。

做好健康管理,除了重視黃疸、腹痛或體重減輕的症狀,建議高危險群民眾在40歲後定期篩檢。

【 文/吳明駿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過敏兒娘好累 治症狀有妙方 】

台灣空氣品質差,PM2.5與霾害天天危害著民眾健康,想躲在家中自保,亞熱帶氣溫與高濕度又讓家中塵蟎滋生,過敏兒寶寶噴嚏鼻水止不住,時不時又皮膚搔癢紅腫,家中父母別說是喘口氣,連晚上想睡個好覺都十分困難,照顧過敏寶寶好累,想要改善情況已經是這些父母最大的願望。

◆◆◆ 小孩過敏拿銳物止癢 家長嚇傻

小朋友過敏體質從小展現,一歲前皮膚不時起疹子,未滿兩歲開始鼻水直直流,兩歲後開始接觸外界,感冒更是走在流行最前端。

小時候不懂只能哭鬧,長大後開始用盡辦法止癢,就怕不小心受傷。

民眾宗先生說到,小朋友遺傳到過敏體質,換季很容易發作蕁麻疹,鼻塞鼻涕不停,小朋友又不會擤鼻子,一直塞住不舒服就會哭會生氣,小朋友又很討厭人家幫他擤鼻子;

小朋友眼睛癢,甚至想拿尖尖的東西去止癢,真的嚇我們一跳。

宗先生的小朋友,之前換季很容易發作蕁麻疹,鼻塞鼻涕不停,使用飛利浦後改善許多。

◆◆◆ 聽媽媽的話 二十個家庭見證奇蹟

飛利浦舉辦「來聽媽媽的話」特別活動,邀請了二十個家庭使用體驗空氣清淨機,經過三十天後,有92% 認為飛利浦更有助於改善過敏症狀(如打噴嚏、眼睛癢、鼻塞、流鼻水、咳嗽)。

民眾鄭小姐表示,我家寶寶遺傳到我們夫妻的過敏體質,遇到冷空氣就打噴嚏,又容易眼睛癢很愛揉眼睛,揉到都熊貓眼,睡覺時也常常鼻塞都用嘴巴呼吸,皮膚也很不好,如果遇到髒空氣或塵蟎,就會開始發癢抓到破皮。

這個月使用飛利浦清淨機之後,發現寶寶很少打噴嚏揉眼睛了,也很少看到她在抓皮膚,

而且神奇的指示燈真的非常厲害!會依據當時的空氣品質變色,在我煮飯時有油煙就會變紅色,或是外面 PM2.5 指數很高的時候,打開窗戶就會變紅色或紫色,自動開始增加風速執行空氣清淨。常感謝飛利浦。

鄭小姐的寶寶遺傳到過敏體質,遇到冷空氣就打噴嚏,又容易眼睛癢很愛揉眼睛,飛利浦偵測髒空氣自動啟動,讓鄭小姐好放心。

◆◆◆ 智慧燈號提醒 飛利浦公認有效改善空氣品質

數據結果來自飛利浦於今年三月五號起期間,針對 20 個家中有過敏成員的家庭,所進行飛利浦空氣清淨機30天試用活動,活動期間由試用家庭自行填寫的線上問卷。

本項數據來自問卷,使用者與自己過去使用空氣清淨機的經驗相比,有作答的試用家庭,有,92% 認為飛利浦空氣清淨機改善過敏症狀更有感覺,並且有 80% 認為飛利浦空氣清淨機的「空氣品質指示燈」反應較為即時,還有有77% 認為飛利浦空氣清淨機運作比較安靜,絕大多數體驗者,也同意飛利浦給他們更好的清淨機體驗,也更願意推薦他人購買。

【 文/李熙正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太油 國人罹癌風險居高不下 】

燒烤、油炸食物少碰,國內資料發現,肥胖者較易罹癌,國健署呼籲打破「嘸症頭免檢查」迷思。

大腸癌穩坐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國民健康署指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量(供應及取得便利)都高過其他亞洲國家,養成「無肉不歡」、「靠吃減壓」等錯誤飲食習慣,增加罹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不健康飲食、菸、酒、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罹癌的危險因子,占癌症死因比率的百分之卅。

分析國內癌症登記資料發現,肥胖者較容易得到大腸癌,也易得到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症。相

較於體重正常者,體重過重及肥胖者的子宮體癌發生率和乳癌發生率,分別高出二點九倍及一點六倍。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國人愛吃燒烤、油炸和甜食,不喜歡清淡的高纖食物,若不遠離致癌因子,癌症發生人數只會有增無減。

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也說,研究證實速食會誘發女性初經提早,也會增加罹患乳癌機會。

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油脂、肉類等食品富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吃多對健康有害。

另外,環境汙染也可能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民國一○一年肺癌發生率上升,除了已知受到吸菸及廚房油煙等因素影響,戴奧辛、PM2.5等空氣汙染也是病源,造成肺癌年輕化,臨床上不乏卅幾歲罹癌的案例。

一○一年皮膚癌新增個案也較前一年增加兩百多人,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推論,可能與臭氧層破洞導致紫外線增強有關。

邱淑媞表示,部分癌症可透過篩檢提前發現,統計一○一年的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個案中,四萬名都是經由篩檢發現癌前病變,接受簡單治療即預防癌症發生,民眾須打破「嘸症頭免檢查」迷思。

以乳癌第一、二期為例,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大腸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九成,第二期也有七成以上,一旦有明顯症狀就醫,通常為時已晚。

【文/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吳佳珍/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抽菸、卻得了肺癌 】

天公伯呀!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不抽菸,也未吸二手菸,也沒有家族史,也不常常下廚,連上下班也都開車,為何還是得到肺癌?

今年40歲「美魔女」程小姐,本身就是護理師,10多年來都在醫院上班,目前是彰濱秀傳醫院高級健檢中心的主管,這位身材修長的「美魔女」,長相甜美,明眸皓齒,天天在健身房運動半小時,完全看不出她已是2個小孩的媽,而老大都已念大專院校,可說是醫院的看板美女。

程小姐說,她因為自己在健檢中心上班,去年底提前送給自己生日大禮就是「全身健康檢查」,其中就包括肺臟低幅射電腦斷層,沒想到竟然在左肺發現0.8公分的陰影,當她得知是初期肺癌時,整個人差點崩潰,根本無法接受。

程小姐今年接受彰濱秀傳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佳穎的微創手術,李佳穎表示,患者已完全治癒,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肺癌已高居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1名,像患者程小姐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甚至連平日飲食也很少碰燒烤,卻還是照樣發現肺癌,所以都讓患者很難接受。

李佳穎強調,空氣污染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與香菸並列為一級致癌物,中台灣地區全年空氣品質經常不良,所以民眾最好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45歲以上民能考慮做低輻射電腦斷層篩檢,尤其是有抽菸史、家族史或是長時間居住在高空氣污染地區的民眾,因為越早發現,治癒機率就越大。
【 文/李佳穎醫師/彰濱秀傳醫院胸腔外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麻疹 Measles 或 Rubeola 解析 】

◆◆◆ 一、前言

麻疹(拉丁語:Morbilli;德語:Masern;法語:Rougeole;英語:Measles 或 Rubeola),是兒童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人們通常一生中,只會得一次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其傳染性很強,是未有麻疹疫苗時,一種好發在兒童身上的傳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可能感染。

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約2~3年發生一次大流行。

初期的症狀包括發燒超過40 °C、咳嗽、鼻炎及結膜炎。

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

症狀發生後兩天,口中可能出現白點,稱為柯氏斑點。

多半在有症狀後五天,就會開始出現紅色平坦的疹子,一開始常出現在臉部,再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在接觸麻疹者後約十到十二天,會有麻疹症狀,會持續七至十天。

病患中有三成會有併發症,像是腹瀉,視力障礙,腦炎及肺炎等疾病。

麻疹和風疹(德國麻疹)及小兒急疹是不同的疾病。

麻疹是空氣傳播疾病的一種,所以可輕易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和打噴嚏而傳染給他人,也可藉著唾液或鼻腔分泌物傳播。

有九成的人沒有免疫能力下,和麻疹患者共處一室的話,會有極高機率得病,病患在出現紅疹的前後四天,都具有傳染力。

人們通常一生中,只會得一次麻疹。

對於疑似病例進行相關檢測,是公共衛生防疫上的重要措施。

麻疹疫苗對於預防感染麻疹非常有效,在2000年到2013年全球約有85%的孩童接受疫苗接種,這項政策也使得因麻疹而死亡的人數銳減75%。

目前沒有特殊療法可治癒麻疹,僅能對症治療和預防機會感染,包括補充電解質的口服補液療法、健康的食物以及可以抑制發燒的藥物。

若有其他的細菌感染(例如肺炎),可以使用抗細菌藥。在發展中國家,會建議補充維生素A。

麻疹每年影響約2千萬人,主要在非洲和亞洲的發展中地區。

它造成疫苗可預防疾病中最高的死亡數。

它從1990年的54萬5千例死亡,在2013年下降到導致約9萬6千人死亡。

1980年時估計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麻疹。在美國的免疫接種之前每年有3到4百萬個病例發生。

大多數受感染以及死亡者皆小於五歲。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大約0.2%,在營養不良者更是可能高達10%。

一般認為麻疹不會影響其他動物。

◆◆◆ 二、傳染途徑

麻疹,潛伏期約10~11天,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發疹性傳染病。

多見於嬰幼兒。麻疹好發於冬、春之季。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季最易流行。

臨床發現以發熱、咳嗽、眼淚汪汪、口腔頰部粘膜上有栗形白點為特徵。

麻疹病毒存在於被感染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中,經由飛沫傳染。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

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

本病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

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以後逐漸消失;

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甚至長達15個月,會影響疫苗接種。

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未患過麻疹、未接種疫苗及接種疫苗失敗者,是麻疹的高危險群。 

全年均有病例產生,以春、冬為主,流動人口或免疫空白點易造成城鎮局部易感人群累積,導致局部或點狀麻疹爆發流行。

◆◆◆ 三、麻疹的致病原:

麻疹病毒是一種單鏈負價,以及具有包膜的RNA病毒,易被陽光、熱及強酸所破壞。

歸類於副粘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中之 morbillivirus屬,大小約155-300nm,含有約16,000個核甘酸。

病毒基因穩定,所以雖然世界各地病毒株略微不同(差異少於 0.6%),疫苗接種的保護效果仍然相當不錯。

◆◆◆ 四、麻疹的臨床表現

麻疹由副粘病毒科的一種病毒引起。

麻疹病毒一般通過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先感染黏膜,然後擴散至全身。 

可檢查出多核巨細胞和嗜酸性包涵體。

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或患者之鼻咽粘液接觸而感染。

典型(typical measles)被感染的病人經10-12天左右的潛伏期後,進入前驅期,會有2到4天的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所謂3C:cough、 conjunctivitis、coryza)等呼吸道症狀。

接著在口腔的頰側黏膜可發現柯氏斑點,1-2天後身上疹子出現,最先在面頰及耳後,隨後散佈 到全身及四肢,疹子為紅斑丘疹(erythematous maculopapular rash),會有融合現象,在4-7天後再依序消退,紅疹出現後1-2天,熱度即開始減退,而皮疹退了以後,會留下細粉糠狀皮屑與暗色沉著斑。

約 5-10% 之患者因病毒本身或細菌次發性感染而產生併發症,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與腦炎(每1000到2000例中1例)等。

1歲以下之病例死 亡率最高,死亡病例多因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所致。

嬰兒、營養不良的兒童以及大人得到麻疹時,病情較嚴重,致死率可達到5-10%。

亞急性硬化腦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發生率約為每10萬例中1例,它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一般在麻疹後七年發生,有人格行為改便、心 智障礙、痙等症狀,發病後6到9個月時容易死亡。

◆◆◆ 五、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

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① 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

② 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其它症狀,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

③ 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

④ 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

⑤ 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状,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 

幼兒常有嘔吐、腹瀉,在軟齶、硬齶弓出現紅色細小內疹。

第2~3日可於雙側近臼齒頰粘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粘膜斑,為本病早期特徵,也可見於下唇內側及牙齦粘膜,偶見於上齶,一般維持16~18小時,有時1~2日,多於出疹後1~2日內消失。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

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髮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幹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

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

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

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

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併症無關。

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併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隨之好轉。

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 六、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Koplik’s spots斑)。

單純麻疹預後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較高。

典型的痲疹臨床表現:共分三期,卡他期、出疹期、恢復期。

麻疹也會引起其他併發症,腦脊髓膜炎、肺炎。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變可出現於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和呼吸系統最為明顯。

全身淋巴系統出現增生,在淋巴結、扁桃體、肝、脾和胸腺等處可見多核巨細胞。

在皮膚、眼結合膜、鼻咽部、支氣管、腸道粘膜,特別是闌尾等處,可見有單核細胞增生及圍繞在毛細血管周圍的多核巨細胞,淋巴樣組織肥大。

頰粘膜下層的微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及內皮細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而支氣管肺炎則是繼發的細菌感染。

SSPE病變早期可見腦膜輕度炎症,全腦炎累及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及白質,在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圍繞,膠質細胞常增生。

疾病後期有神經元退行性變、神經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經元、星狀細胞的核內可見核內包涵體。

在電鏡下,包涵體呈管狀結構,是副粘病毒核衣殼的典型表現。

這些損害在腦內分布不均勻,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變也不一致,故腦活檢無診斷意義。 

◆◆◆ 七、疫苗預防

疫苗是由組織培養後的減毒毒株製備。

預防的方法是接種活性減毒麻疹疫苗,台灣的新生兒在出生後第12個月,會接種一劑活性減毒疫苗(MMR疫苗),滿5歲之後接踵第二劑。

麻腮風三聯疫苗(MMR Vaccine) 所針對的疾病包括麻疹、腮腺炎和德國痲疹。

◆◆◆ 八、麻疹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畏光,流淚,眼結膜紅腫等。發熱4 日左右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在2 周前與麻疹患者有接觸史。

2.確診病例

① 在口腔粘膜處見到柯氏斑。

② 病原學或血清學檢驗獲陽性結果。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 ① 項。 

◆◆◆ 九、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

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併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驚厥,昏迷。

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

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

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

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幹、面部,呈多形性;

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

胃腸道症狀多見,如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

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

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 十、併發症

(一) 喉、氣管、支氣管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

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

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

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或膿氣胸。

AIDS病人合併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

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状。

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

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併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

在神經系統症状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

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状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複的肌陣攣,間隔5~10秒;

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

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

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症候群、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和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欲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 十一、治療

麻疹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性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抗病毒藥物(如Ribavirin等)與干擾素可用於治療抵抗力不良病患的嚴重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以維他命A治療嬰幼兒的急性麻疹(因為研究指此類出兒童病患血液中的retinol皆偏低)。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 I~4周後應重複。

◆◆◆ 十二、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託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二)切斷傳播途徑:

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方可接觸易感者。

(三)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

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可在流行前1個月,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後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2~6個月逐漸下降,但可維持一定水平,

免疫力可持續4~6年,反應強烈的可持續10年以上;

以後尚需複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

但可減輕症状和減少併發症。

對8周內接受過輸血、血製品或其它被動免疫製劑者,因其影響疫苗的功效,應推遲接種。

有發熱、傳染病者應暫緩接種。

對孕婦、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動性肺結核均應禁忌接種。

2.被動免疫:

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

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 十三、防治措施:

(一)、預防:

注射活性減毒麻疹疫苗後,效果達到95%以上。

目前之預防接種政策為對滿九個月之嬰幼兒接種一劑,以及滿十五個月時再接種MMR疫苗(含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疫苗)。

MMR疫苗可以與水痘疫苗同時但不同部位一齊注射,或者二者相隔一個月接種。

(二)、防治:

發現任何疑似麻疹病例,應立即進行疫情調查並採取防治措施: 

1.接觸者在72小時內接種活性減毒麻疹疫苗,可預防麻疹的發生。

2.托兒所、育幼院、幼稚園或學校出現麻疹病患,則患者應於發疹4天後才能返回學校。

病人於發疹時,需實施呼吸道隔離以避免麻疹散播。

3.一歲以下嬰兒、懷孕婦女、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及抗癌藥物者,以及免疫機能不全的人,可在感染麻疹6天內施予免疫球蛋白。

◆◆◆ 十四、疫苗禁忌:

發燒或重病、懷孕、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及抗癌藥物者、近三個月內注射過免疫球蛋白或血液製品者,與免疫機能不全的病人均不宜接種麻疹疫苗。

◆◆◆ 十五、疫苗副作用:

(1)發燒:10-15%於接種後4~10天有輕微發燒,持續約2-5天。

(2)偶而會出現疹子、鼻炎、輕微的咳嗽或柯氏斑點。

(3)接種部位可能有局部反應,如紅斑、熱或腫脹等。

(4)腦炎:在美國報告為三百萬劑次中發生一次。

(5)腦病變:每一百萬人中一例,國外報告接種麻疹疫苗後曾發生Guillain-Barre 症候群、雷氏症候群及視網膜病變等。

【 文 / 維基百科、A+醫學百科 】【 文 / 陳伯彥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驚! 染髮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 】

現在男性愈來愈重視外表,也會在頭髮上染酷炫顏色,男生愛酷炫耍帥,喜歡在頭上染上金色,甚至染上粉紫和鮮豔藍,讓人想不注意都難。

不過,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染髮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首度證實,男愛染髮,罹攝護腺癌風險增1.15倍。

國人染髮風氣興盛,但國外已有調查顯示,長期染髮恐罹膀胱癌,國內最新研究又發現,染髮還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有染髮者罹此癌機率比不染髮者高1.15倍,是國際首篇研究發現染髮與攝護腺癌有關。

醫師指,最好還是不染髮,若染則應每次至少間隔3個月,有助頭皮健康與癌症預防。

染髮與攝護腺癌研究主要由高雄醫學大學團隊進行,第一作者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戴書郁。

她說,已知染髮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推測染髮劑含少數有毒物質,經頭皮進人體後被尿道黏膜吸收,刺激膀胱產生細胞病變、引起癌症;

男性攝護腺與膀胱相距不遠,團隊認為攝護腺也可能受影響而進行研究。

團隊收集2000至2008年在高醫健檢者資料,挑出攝護腺癌患者296人,另選296名未罹病者,比較兩組人染髮習慣,發現染髮者除罹攝護腺癌機率,比未染髮者高1.15倍,若染髮時間逾10年,或50歲便開始染髮,或每年染髮多於6次,罹癌風險更高,依序各增1.54倍、1.64倍、1.65倍。

戴醫師說,國外研究曾指運動可降低膀胱癌死亡率,團隊也因此另探討運動習慣,除高醫資料,

合併追蹤台大醫院、高雄榮總共608名攝護腺癌患者,顯示運動確實有助延長壽命,可使死亡機率下降63%,若每天運動,死亡風險減少77%。

這是國際首篇發現染髮與攝護腺癌有關的研究,並證實運動習慣對此症患者有顯著保護作用,日前已發表於國際知名《BMC癌症》期刊。

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2012年台灣4735人罹攝護腺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2013年1207人死於此症,為男性癌症死因第7位。【 文/高雄醫學大學團隊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45歲以上 聽力下降 勿輕忽 】

◆◆◆ 男比女早重聽 速就醫治療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聽力受損超過12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銀髮族佔75%,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醫師表示,隨身體老化,約從45歲後聽力就會逐漸下降,有些人最後會演變成聽力受損,但臨床經驗上發現,多數聽力受損者並不會就醫治療,也很排斥配戴助聽器,過著聽不清楚的生活,長久下來就會影響認知功能、甚至失智,而且因為聽力一旦受損幾乎無法恢復,建議趕緊就醫治療。

我們是透過內耳耳蝸的毛細胞來感知聲音,隨著毛細胞受損、聽力就會逐漸下降,而且由於受損的毛細胞無法再生,所以聽力一旦受損嚴重就難以恢復,

而老化也是造成毛細胞受損的原因之一,但為何有人會演變成嚴重的聽力受損,可能與先天基因相關,或是長時間處於噪音環境導致毛細胞受損嚴重,但大多數聽力受損的患者都不積極就醫,可能擔心助聽器引人側目,長期聽不清楚就會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生活。

◆◆◆ 【先了解】男比女 易重聽

一般來說,男生比女生更早出現重聽情形,男生大約45歲後聽力便會逐漸下降,女生則是大約55歲左右更年期後,主要是因為女生的荷爾蒙具有保護力緣故。

另外,力博宏醫師表示,環境也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原因之一,例如是否經常處在噪音環境,或是長時間戴耳機也會導致聽力受損。

◆◆◆ 長期 容易失智

長期聽力受損會影響與人的互動,因為聽不見別人說話,自然就不會開口,大腦也會缺乏刺激,久而久之會影響認知功能,甚至出現失智情形,就有研究顯示聽力受損者較容易罹患失智症,而且聽力受損者由於無法與外界互動,一直處在自己的封閉世界裡,情緒也會逐漸變得憂鬱。

◆◆◆ 【這樣做】就醫 了解原因

其實聽力受損的原因很多,但許多人都不願積極治療,力博宏醫師表示,有時聽不見只是因為中耳長期積水,只要就醫吸出積水,聽力便可恢復正常,門診中也曾經有人是因為耳屎過多影響聽力,所以建議若覺得聽力下降,應該先就醫檢查病因。

◆◆◆ 勿排斥 助聽器

若就醫檢查發現聽力下降是因毛細胞受損所致,且影響與人溝通,宜配戴助聽器,許多人排斥助聽器,擔心別人會因此投以異樣眼光,其實應該保持正面心態,把聽損戴助聽器視為近視戴眼鏡一般,助聽器現在也有很多類型,甚至可利用APP增進使用便利性,建議諮詢醫師選適合助聽器。

◆◆◆ 【醫師說】

如果聽力受損嚴重,80~90分貝以上的聲音都無法聽見,就要考慮手術植入電子耳,不過電子耳的費用要近百萬,相當驚人,可尋求政府相關單位或慈善團體尋求醫藥費補助。 
【 文/力博宏醫師/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太油 國人罹癌風險居高不下 】

燒烤、油炸食物少碰,國內資料發現肥胖者較易罹癌,國健署呼籲打破「嘸症頭免檢查」迷思。

大腸癌穩坐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國民健康署指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量(供應及取得便利)都高過其他亞洲國家,養成「無肉不歡」、「靠吃減壓」等錯誤飲食習慣,增加罹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不健康飲食、菸、酒、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罹癌的危險因子,占癌症死因比率的百分之卅。

分析國內癌症登記資料發現,肥胖者較容易得到大腸癌,也易得到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症。

相較於體重正常者,體重過重及肥胖者的子宮體癌發生率和乳癌發生率分別高出二點九倍及一點六倍。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國人愛吃燒烤、油炸和甜食,不喜歡清淡的高纖食物,若不遠離致癌因子,癌症發生人數只會有增無減。

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也說,研究證實速食會誘發女性初經提早,也會增加罹患乳癌機會。

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油脂、肉類等食品富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吃多對健康有害。

另外,環境汙染也可能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民國101年肺癌發生率上升,除了已知受到吸菸及廚房油煙等因素影響,戴奧辛、PM2.5等空氣汙染也是病源,造成肺癌年輕化,臨床上不乏卅幾歲罹癌的案例。

101年皮膚癌新增個案也較前一年增加兩百多人,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推論,可能與臭氧層破洞導致紫外線增強有關。

邱淑媞醫師表示,部分癌症可透過篩檢提前發現,統計101年的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個案中,四萬名都是經由篩檢發現癌前病變,接受簡單治療即預防癌症發生,民眾須打破「嘸症頭免檢查」迷思。

以乳癌第一、二期為例,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大腸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九成,第二期也有七成以上,一旦有明顯症狀就醫,通常為時已晚。

【 文/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吳佳珍/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熱水澡險窒息 肺阻塞惹禍 】

◆◆◆ 熱水澡險窒息 肺阻塞惹禍 溫差大易急性發作

冬天洗熱水澡是再自然不過,但對肺阻塞患者卻是生死關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醫師表示,曾有患者,因浴室內外溫差大引起急性發作。

肺阻塞主要由空氣汙染、吸菸造成,但因症狀易輕忽,所以8成患者都不知罹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特別成立專屬網站「自在呼吸健康網」,提供民眾最完整的呼吸道衛教知識。  報導╱張雅淳攝影 ╱高大鈞、高世安

余忠仁醫師表示,由於症狀和一般感冒類似,肺阻塞病人平均需2年以上的時間才確診,或是急性發作呼吸困難才會知道自己罹病,其中吸菸是高危險族群,吸菸促使病況惡化更迅速,一般來說,吸菸者中約1/4患有肺阻塞,但到了70歲時,患有肺阻塞者已達5成,因此及早戒菸相當重要,而不吸菸者,平均約有2~4成人患有肺阻塞,可能是空氣汙染所致。

◆◆◆ 【先了解】症狀容易輕忽

空氣污染、吸菸都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但病狀輕微如咳嗽、卡痰等,讓人容易以為是感冒或支氣管不好而輕忽,所以8成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罹病,通常要急性發作、呼吸困難才會知道。

◆◆◆ 引發其他疾病

肺阻塞是不可逆的疾病,肺部與支氣管只會持續惡化,再加上血液中有發炎因子會循環全身,所以容易延伸出心血管疾病等,根據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肺阻塞患者中,至少有2種疾病者佔25%、3種疾病者佔17%。

◆◆◆ 【這樣做】戒菸同時檢查

癮君子中約有1/4會罹患肺阻塞,而且相較不吸菸的人,病況惡化速度會增加2倍,所以及早戒菸很重要。

若出現長期咳嗽、喘等症狀,也建議至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可經由反覆吸吐觀察氣流變化來確診。

◆◆◆ 當心危險因子

若確定罹患肺阻塞,應該避免再增加肺部、支氣管的負擔,空氣污染嚴重不要外出,天冷也要保暖,以免感冒可能會導致肺炎,另外,也建議施打肺炎疫苗以降低肺炎機率,而進出溫差過大的環境時也要做好保暖措施。

◆◆◆ 【醫師說】

自在呼吸健康網是第一個針對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整合型醫療網站,邀請全台近40位胸腔科主任級醫師擔任顧問,民眾可在此找到完整衛教資料,也有線上問券可自我檢測。

【 文/余忠仁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癌症、飲食、添加物 】

◆◆◆ 癌症經證實最大的原因為血液酸化

癌症病人得癌症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日常生活習慣、污染等等因素所造成,其中經證實最大的原因為血液酸化。

如果體質傾向酸性,血液酸化,便有下列幾種不良現象,而導致虛弱多的結果酸性血液呈粘稠度高的糊狀,致使血液載氧量及養分不足,血液循環緩慢不能順暢,血管容易硬化。

在酸性血液裡,必使膽固醇,中性脂肪,三甘油脂沈積血管中,使血管粥樣化,血管通道逐漸縮小甚至加速血管硬化及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由於酸性血管會造成許多血液循環之障礙,致使化謝廢物無法排除,造成各種病原逐漸繁殖成為病灶。

◆◆◆ 日本柳澤文正博士研究癌症病人是酸性體質

1 •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是宣揚酸性體質論的主要人物。在他出版的一本名《找對病源,鹼回命》的書中,介紹了他做的一個實驗。

他找了100個癌症患者,對他們的血液進行檢查後發現,這100個人的血液無一例外地都呈酸性,說明他們都是酸性體質。

2 • 柳澤文正就此宣稱,現代人超過90%的人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體質慢慢走向酸化。

人們出現頭疼、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免疫力差、皮膚無光澤、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腰酸腿痛、四肢無力、腹瀉、便秘等病狀,都是酸性體質所致。

體質的酸性化是 “ 百病之源 ”,當酸素在體內不斷堆積,疾病就會產生……不知不覺中,我們已中了“酸性體質論”的毒。

3 • 100%都是呈現「鈣減少而鎂劇增」的酸性體質。

◆◆◆ 日本醫學博士片瀨淡說

1 •「人的健康操之在血液中酸性與鹼性平衡,人體本身即擁有促進健康的本能」。

2 • 據東京大學醫學部之研究,測定600名癌症患者唾液之酸鹼性,結果有90%是酸性,更料到其85%竟為PH5.8以下之強烈酸性液體此種驚人的事實,足以證明酸性體質對人體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平時就要將體液保持微鹼性,並持有自立治療疾病的體質加上適當而切實的攝食與運動,這就是健康的原動力。「酸鹼平衡」是健康的第一要務。

3 • 細菌無害只有酸毒的血液,使細胞中毒老化衰亡時,細菌才會猖狂施虐於細胞組織。

◆◆◆ 酸性體質→新陳代謝能力減弱

1 • 膽固醇增高→動脈血管硬化→心臟血管疾病

2 • 葡萄糖→血糖增加→糖尿病

3 • 乳酸→乳酸堆積→容易感覺疲勞

4 • 尿酸→尿酸堆積→痛風

5 • 熱量營養代謝能力較差→肥胖、屯積贅肉

6 • 免疫力下降

◆◆◆ 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

人體的體液偏酸的話,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廢物就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

所以 “ 酸性體質 ” 者,會有下列現象

1 • 血液變黏稠,含氧量減少,末稍循環不良

2 • 常會感到身體疲乏

3 • 記憶力減退

4 • 腰酸腿痛、四肢無力

5 • 頭 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

6 • 腹瀉、便秘

到醫院檢查不出什麼毛病,如不注意改善,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 酸性體質是健康的殺手

1 • 大家都知道,鈣為鹼基根,磷為酸基根。

2 • 所以血清鈣離子一增加,血液就變成鹼性,稱為鹼性體質。

3 • 如果血清磷增加,血液就變成酸性,稱為酸性體質。

4 • 從醫學研究中得知正常人體呈鹼性體質,但是現代人吃的食物中,肉,米,蛋黃,酒等都偏向酸性。

使得身體長久下來成為不健康之酸性體質。台灣十大死因有七項和長期不良的酸性體質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如何調整身體保持鹼性體質成為現代人健康上的重要課題。

◆◆◆ 弱鹼性的血液

弱鹼性的血液呈潺潺性而能保持血液循環之順暢帶氧量及養份增加,使細胞能充份的攝取適量的必須營養素,以行使代謝作用,而增加細胞的活力與生命。

鈣離子不但能防止血管硬化,能解促使血管硬化的化學廢物,並可清除溶解附著於血管壁上之油脂(膽固醇,中性脂肪,三甘油脂等),使周邊血管彈性增加及血管的通暢性,促使血液循環正常,尤其是毛細血管及末稍的微血管之膽固醇和代謝廢物,減輕心臟的負擔,防止許多跟心臟有關之疾病。

弱鹼性體質不但是一個健康的現象~免疫力,抵抗力,天然自癒力都保持良好狀態,也能使很多的病原菌或過濾性病原體(化膿菌,傳染性病菌,結核病菌,感冒過濾性原體,瘤毒病及其他所有病原體),均無法在人體內繁殖生長。

◆◆◆ 血液酸化,便有下列幾種不良現象

相反的,如果體質傾向酸性,血液酸化,便有下列幾種不良現象,而導致虛弱多的結果酸性血液呈粘稠度高的糊狀,致使血液載氧量及養分不足,血液循環緩慢不能順暢,血管容易硬化。

在酸性血液裡,必使膽固醇,中性脂肪,三甘油脂沈積血管中,使血管粥樣化,血管通道逐漸縮小甚至加速血管硬化及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 健康之重要因素--血液

1 • 由以上之正反兩面的結果,能很明顯的了解血液的酸鹼是否正常,往往是決定人的健康之重要因素。

2 • 當人的血液屬於弱鹼性時,便能促使血液循環正常,便人體細胞,組織器官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水分及氧氣都能順利的送達各部位,同時對於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亦能順利排出,使細胞能行使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使病毒細胞無法繁殖滋長,病態自然會從人體中消失。

3 • 反之,則酸性污濁的血液,在血液循環中,會因不通暢而無法運送各種養份,水分,氧氣到身體各部位,亦無法將代謝廢物,二氧化碳排除,細胞不能正常的完成代謝功能,各種器官功能也會下降,身體的百病便會不斷的產生,最後衍生為各種病症。

是故百病之在於~血,而中國醫學自古以來亦認為血液主導人體之健康,血液所衍生之一切問題便是中醫之主張與獨到之處。

◆◆◆ 總結癌症的原因

◆◆◆ 酸毒汙染來源-1

1 • 美食的污染

2 • 一般通稱的美食即雞,鴨,魚,肉以及米,麥,色香味俱全的加工調理食品,添加大量磷酸鹽或其他防腐保鮮的食品,例如:

3 • 米: 磷鈣之比約為27:1

4 • 雞肉: 磷鈣之比約為280:6

5 • 豬肉: 磷鈣之比約為270:4

6 • 依酸鹼的營養觀點來看,米麥,肉類乃是高酸性的食品,攝食太多是會污染血液使身體失去酸鹼平衡。

◆◆◆ 酸毒汙染來源-2

1 • 環境污染:

2 • 工廠,汽車,飛機等排出的毒煙中充滿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酸,氯氣等氣體,當空氣中充滿過多以上多種氣體會直接侵害人類的鼻,喉,氣管。

當它被吸入肺中,溶入血液成污染血液的酸性物質,根據以上人體每天吃反13.6公斤的氣體計算,這樣污染的空氣溶入血液中的酸性物質是相當可觀的數目及致命的主因。

3 • 水質污染:

4 • 工廠排出的廢水,農藥的使用,即水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水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物質。

我們每天攝取水量約在數千cc以上,純淨的水是健康的必需品。污染的水質會造成不可計數的損害,像日本發生的水銀事件,台灣沿海嘉義地區的烏腳病等都是水質不良所引起的原因。

◆◆◆ 酸毒汙染來源-3

1 • 缺少運動:

2 • 缺少運動會使脂肪積聚細胞,由於燃燒醣類養份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容易隨血液迅速循環排出體外,而積存在血液中污染血液,使人疲勞不易恢復。

3 • 成藥污染:

4 • 長期服用藥品會使我們的身體變成酸性體質,並使血液呈酸性,所以靠藥品生存是恐怖的生存。

◆◆◆ 酸毒汙染來源-4

1 • 過重的心理負擔: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擔著不同的壓力。

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2 •不良嗜好:

煙、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的抽煙飲酒等,極易導致人體的酸性化。

3 •生活不規律:

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無規律生活,都會加重體質酸化。

◆◆◆ 血液中之鈣離子使身體為鹼性體質

1 • 人的血液約有5公升,由血球和血清等合成,而含於血清中之鈣量以健康人為例,在100cc中存在約10mg 。

2 • 在這10mg的鈣中,單獨活潑運動的“鈣離子”有4mg,和血清蛋白結合之「結合型鈣」佔6mg。鈣離子的量依身體狀態而變化,但結合型鈣的量不會變化。

3 • 「鈣離子」在健康時約為4mg,但如有疲勞或有輕微病症時,將少於3mg,又患慢性症狀時,降為2.5mg,如更為嚴重病症狀時,就減到1.5mg左右。

4 • 病狀愈是嚴重,鈣離子也愈低,到臨死時約減至1mg。

5 • 由此可知,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設法去增加血清鈣離子,並使身體為鹼性體質。

◆◆◆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成年人病,大致分為四類

1 • 強 酸與鈣質結合為鹽類,即固體酸性物,從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2 •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3 • 酸性廢棄物堆積,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症。

4 • 胃腸道酸性過多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四肢酸痛,胃酸過多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另外,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 那些人的身體容易“ 發酸 ”

1 • 熬夜一族--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

所以每天盡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
害減至最低。

2 • 宵夜一族--

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留在腸子裡會
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3 • 早餐的“ 逃兵 ” --

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許多人普遍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體內沒有動力,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去燃燒組織,
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期導致慢性病。

4 • “ 精食 ” 一族--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的少,刻意選擇很精致的食物而少吃粗糧,這種人的腸子老化的特別快,肝功能差,大便是黑色的而且會常便秘。

因為精致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了。

◆◆◆ 測測你的體質是否 “ 發酸 ” 了

01.早起精神不佳﹔
02.夜裡睡不適服(失眠)﹔
03.整天都感到很累﹔
04.工作想速戰速決,沒有持久力﹔
05.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06.易被蟲咬﹔
07.容易得皮膚病﹔
08.容易發燒或感冒﹔
09.有高血壓、低血壓、肝臟病﹔
10.有糖尿病、腎臟病、痛風﹔
11.經常頭疼、腿痛、肩酸、腰酸﹔
12.身體肥胖﹔
13.有胃病、胃潰瘍﹔
14.有過敏症、便秘﹔
15.有哮喘病、失眠症、神經衰弱﹔
16.食欲不振﹔
17.牙齦易出血﹔
18.傷口易化濃﹔
19.喜歡喝(碳酸)飲料﹔
20.喜歡吃肉食、油膩食物﹔
21.喜歡喝酒﹔
22.喜歡吃甜食﹔
23.喜歡吸煙。

有人說,當你25歲時,身體血液就已開始酸化,如果你到了30歲,已出現了上述的6~8種情況,那你的酸性體質已到了相當的程度,怎麼辦?

◆◆◆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1 • 強酸性:

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柴
魚等。

2 • 中酸性:

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
小麥、奶油、馬肉等。

3 • 弱酸性:

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蜆)、章魚、泥鰍等。

4 • 弱鹼性:

紅豆、蘿葡、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5 • 中鹼性:

蘿葡乾、大豆、胡蘿葡、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6 • 強鹼性:

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天然綠藻類。

大部份動物性食物,屬酸化食物,如魚、肉、貝類,含有豐富蛋白質, 蛋白質中磷、硫濃度高故。

大多數穀類、部份堅果類、屬於酸化食物,其為人類能量來源。

鹼性食物包括多數蔬菜類、水果類、海藻類。換言之,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幾乎都是鹼性食品。

◆◆◆ 有些味道雖酸,卻不列入酸性食物。

何以醋及酸味果汁,舌頭嚐之,感到酸味,試紙測定也呈酸性,何以到了體內反不會呈現酸性呢?

食用醋及酸味的水果,含有機酸如醋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入了體內吸收後,胰液、膽汁、腸液就以碳酸鈉中和,再被吸收入肝中,很快燃燒成CO2,對人體幾無影響。故味道雖酸,卻不列入酸性食物。

◆◆◆ 那些應捨應取的食物

1 • 酸化食物-應捨

含磷、氯、硫-魚肉蛋乳類、甜食、油脂。

2 • 鹼化食物-應取

含鈣、鉀、鈉、鎂、鐵-蔬菜、水果、豆類、海藻。

◆◆◆ 身體偏酸,攝食偏差,容易衍生諸病。

癌症經證實最大的原因是血液酸化,癌症病人得癌症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日常生活習慣、污染等等因素所造成,所以大家要注意平時的飲食,以防患癌症的發生。

【 文/王輝明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俊成、張凱甯/食品健康品質提升讀書會成員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英國政府:喉嚨痛吃抗生素不會好 過7天自然痊癒  】

英國公共衛生部(PHE)、國民保健署(NHS)、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26日發通函,要求家醫科醫師切勿繼續提供抗生素給予喉嚨痛患者,原因除了抗生素對喉嚨痛無效,也恐促成超級細菌誕生。

英國政府要求家醫科醫師勿繼續提供抗生素給喉嚨痛患者,此舉恐促成超級細菌誕生。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官方認為抗生素無法治療喉嚨痛,

但家醫科醫師們卻共售出價值數百萬元英鎊(約台幣數千萬元)的抗生素,進而引發超級細菌的危機,

讓細菌們開始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當局希望喉嚨痛患者能自行至西藥房購買乙醯胺酚等非處方止痛與退燒藥。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表示,喉嚨痛是家醫科醫師最常遇到的病症,

但大多數造成喉嚨痛的病毒無法被抗生素去除,卻有60%的喉嚨痛患者都在服用抗生素,但其實喉嚨痛不需經過治療,

在7天左右就會自行好轉,專家亦現身說法。

家醫科普通感染指導委員會主席泰沙.劉易斯(Tessa Lewis)表示,喉嚨痛患者「應該喝大量的水和多休息,乙醯胺酚可以幫助緩解疼痛和控制體溫」;

通函中提到,僅有因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進而造成的喉嚨痛,能從抗生素中受益,全球每年消耗的1000萬劑抗生素中,有25%為非必要性的。

英國皇家家醫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GPs)的教授海倫斯托克斯(Helen Stokes-Lampard)支持官方說法,

「乙醯胺酚或布洛芬是治療喉嚨痛的最佳療法」,英國官方希望能藉此致家醫界通函,緩解超級細菌產生的速率。

【 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2018-01-27 00:07綜合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冬氣血弱 消化功能差 】
 
◆◆◆ 按穴位喝茶飲助改善
 
胃好痛喔!消化不良除影響營養吸收,也易在體內累積毒素。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游志勤表示,功能退化的老年人、發育尚未完全的幼童易有消化不良問題,而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進食不定時定量、營養失衡,也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應改變飲食習慣,且可配合穴位按摩,喝消脹茶助改善消化。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游志勤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的婦人,身高150公分不到40公斤,每次吃完東西就有便意,一天排便4~5次,勤跑廁所讓她很困擾,想增胖刻意多吃卻失敗。
 
研判患者長期消化不良,排便沒有成形,顯示營養沒被吸收而過瘦。臨床上除了用藥調理,並建議患者改為少量多餐,先吃蛋白質和油脂食物,促進消化液先分泌,以提高消化能力。
 
◆◆◆ 【先了解】消化差 積廢物傷胃
 
表示,冬天氣血弱者,除了易手腳冰冷,也易影響到消化吸收力。當身體能量不夠,除了疲勞,運動耐力差,體力也不易恢復。
 
長期消化不良者普遍體形較瘦,多吃也不易胖,但別以為消化不良只是小問題,太多食物積滯於腸胃,除了需耗費更多能量去消化食物,還會形成廢物和毒素傷害身體,症狀輕者感覺胸悶、胃脹、胃酸過多,嚴重則引起胃痛、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
 
◆◆◆ 【這樣做】穴位按摩 改善消化
 
以下穴位按摩做法均為以大拇指按壓,每次按1~2秒到有痠脹感放開,持續5分鐘,以飯前一小時最好,但其他時間亦可按摩。
 
1. 內關穴
 
位置:位於前臂掌側正中線上,腕橫紋中央直上2吋即3橫指,兩條肌腱中間。
 
作用:有助消脹氣、紓緩心悸。
 
2. 合谷穴
 
位置:手掌虎口處。
 
作用:有噁心感時,按壓此處可緩解,且有助腸胃消化。
 
3.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吋即4橫指處。
 
作用:此為顧胃的重要穴位,可消脹氣、有助消化。
 
◆◆◆ 【喝 山楂消脹茶飲方】
 
材料:山楂、炒麥芽、炒穀芽、萊服子各3錢,砂仁2錢。
做法:放入8碗水(約1600c.c.)煮沸後,轉小火熬煮1小時,撈去藥渣後再加入適量冰糖。
 
功效:消脹氣。
 
注意:麥芽會退奶,餵母奶者不宜。另胃潰瘍者也不適合飲用。
 
◆◆◆ 【醫師說】
 
平常應避免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3餐定時定量並適度運動,使肌肉、神經協調性佳,自律神經穩定,消化功能也會改善。 【 文/游志勤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真那樣神奇嗎?鹽烤橘子、白糖蒸雞蛋治咳嗽? 】

真那樣神奇嗎?鹽烤橘子、白糖蒸雞蛋治咳嗽?

天氣明顯轉涼,可能有不少人已經被病毒襲擊,感冒、流鼻水,或是咳咳咳,咳個不停~咳嗽一直好不了怎麼辦?

坊間有一說,將柑橘類水果跟鹽一起蒸烤,可以消炎止咳!

另有一說是,用白糖或黑糖蒸雞蛋就能治咳嗽!真的那麼有效?

網路謠言鹽烤橘子、白糖蒸雞蛋治咳嗽?

對此,食藥署指出,柑橘類水果富含維他命C、纖維質,多食用可抗氧化,並協助維持免疫系統。但是經加食鹽並蒸烤後是否能治療感冒或抑止咳嗽,目前並無實際證據研究證實。

至於網傳「白糖(或黑糖)蒸雞蛋可以治咳嗽」的訊息,其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而且也沒有科學論述依據。

食藥署也提醒,如有感冒或咳嗽症狀,應多喝水多休息,注重營養均衡,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友。

【 文/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攝糖過量有害健康 美糖業協會隱瞞50年 】

攝糖過量有害健康 美糖業協會隱瞞50年

現代人知道買飲料時要少糖,甚至為了健康喝無糖飲料,然而學者指出,早在半世紀前就已研究出糖分危險性,卻因為美國製糖業的隱瞞,導致大眾遲至今日才對攝取糖分有所警覺。

《衛報》報導,1967年,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攝取糖分與心臟疾病的關連,發現攝取較多糖分的老鼠,三酸甘油酯指數也較高。

如今學者們揭露,美國糖業協會(the Sugar Association)的前身「國際糖類研究基金會」(International 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ISRF) 隱瞞此項研究結果,停止贊助該項研究。

隔年ISRF贊助另一項研究「Project 259」,發現攝取糖分與膀胱癌有關,ISRF遂又停止贊助,該研究僅剩3個月就能完成並發表。

報導指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學者卡恩斯(Cristin Kearns)在Plos Biology上發表文章抨擊ISRF為了利益隱瞞真相,指出ISRF贊助研究計畫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對他們有好處的研究,科學家認為,50年來人們爭論糖類對健康的影響性,是源於當時製糖業對科學的操弄,ISRF在1943到1972年間贊助了超過300項計畫。

報導表示,美國糖業協會對此回應,該計畫不能算是個研究,僅是一個觀點,且是由反對製糖業的組織與個人所贊助。

美國糖業協會表示,當時停止贊助研究的原因有三,分別是計畫嚴重落後、計畫預算過高、計畫與組織重組撞期,本來將由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提供資金讓計畫繼續,但因不明原因作罷。

【 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吃抗生素得配胃藥才不傷胃? 】

吃抗生素得配胃藥才不傷胃?專家:不建議

吃抗生素會傷胃,一定要配服胃藥才不會傷胃,是正確的觀念嗎?

食藥署表示,不建議這麼做,因為胃藥常見的鋁、鎂離子恐會導致抗生素藥效打折。

食藥署表示,消化不良、噁心、腹瀉是服用抗生素常見的副作用,一般服用抗生素時,並不建議同時服用胃藥,因為胃藥的成分常含有鋁、鎂離子,可能會降低抗生素藥效。

若是本來胃不好或容易胃痛的人,胃藥服用時間建議和抗生素間隔2、3小時以上。

食藥署指出,如果患者服用抗生素會覺得胃部不舒服,可以和少許食物併服來減少不適感,但是安比西林膠囊(Ampicillin)、四環黴素(Tetracycline)等抗生素因為和食物一起吃會影響吸收,所以都會建議空腹服用。

【 文/ 三立新聞/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生酮飲食法不是拿來減肥用的啦! 】

近日各個飲食法,在網路上鬧的沸沸揚揚,繼『間歇性斷食』後,又有聽說最適合減肥的飲食法『生酮飲食法』, 不用挨餓,還可以吃得豐盛兼減重,還有人說它是救命療法。

唉呦,那個『有人說 』真的懂什麼是『生酮飲食法』嗎?

◆◆◆ 什麼是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英語:ketogenic diet)是一種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又稱『低碳飲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

◆◆◆ 在醫學上用於輔助治療兒童的困難控制型癲癇

透過強迫人體燃燒脂肪而非醣類非碳水化合物,模擬身體熱量飢餓狀態,在醫學上主要用於治療兒童的困難控制型癲癇。

生酮飲食簡單的說就是飲食中僅攝取油脂、蛋白質,不吃水果、糖分。

在醣類攝取不足的情況下,身體為了要獲得足夠的能量維持運作,轉而分解脂肪,而脂肪分解就會有酮體的產生。

「就是生酮飲食那個生酮,生酮就是產生酮體的意思」。

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經人體吸收後會轉化為葡萄糖運往身體各處及供給能量,尤其是用於維持大腦運作。

然而由於生酮飲食中只攝取少量的低碳水化合物,肝臟便會將脂肪轉換為脂肪酸和酮體。

酮體運到腦部取代葡萄糖成為能量來源。當血液中酮體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為酮症,能緩和癲癇的頻繁發作。

使用過生酮飲食的兒童或青年癲癇病患中,有半數的癲癇發作次數減到原來的一半,而且其效果在停用生酮飲食後仍然可以繼續。

正常生理情況下,攝取的醣類經消化過後會變成葡萄糖,讓身體當作能量來運用,但是,生酮飲食中的醣類攝取非常非常少,這時,肝臟會將脂肪轉換成脂肪酸與酮體,取代原本應該由葡萄糖負責的能量來源。

當血中酮體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為酮症,可以使癲癇的發作頻率較緩和,在醫學上主要用於輔助治療兒童的困難控制型癲癇。

◆◆◆ 酮症(酮體生成),不是酮酸中毒。

當採用生酮飲食法時,會有人誤會『酮症』就是醫學上的『酮酸中毒』,其實不是。

『酮症』,是指體內的脂肪被分解後酮體變多了的形容,而『酮酸中毒』的意思是說,體內病態的大量累積酸性酮體,
因此降低了血液的pH值,進而影響正常生理機能,情形若嚴重的話很可能會致命。

這情形多見於嚴重的糖尿病患,因為當糖尿病患缺乏胰島素時,細胞沒有辦法利用血中糖份,只好分解脂肪來當能量,久而久之,血酮就上升,若一直沒有胰島素來調控,身體不斷分解脂肪產生酸性酮體,血液PH值一旦降低,健康就出了問題,這時,就是酮酸中毒。

但正常人因為有胰島素幫忙調節,體內酮體要達到『中毒』程度,是不太可能的。

◆◆◆ 生酮飲食可以減肥?

網路上流傳:『因為飲食中沒有醣類,導致人體燃燒脂肪,所以就會瘦,是一種不用忌口也能瘦的好方式。』

其實,這錯了,原因如上段說明,但假如真的瘦了,那…也是病了。

◆◆◆ 生酮飲食法不是拿來減肥用的啦!

近來不少民眾熱衷於嘗試「生酮飲食」,有人是為了減重,有人是為了控制血糖,在知名網路部落客的推波助瀾下形成一股風潮。

◆◆◆ 「生酮飲食」對身體的影響

「生酮飲食」對身體的影響,甚至生酮飲食可能會造成猝死。

臨床上已經發現,生酮飲食,會影響人體內分泌。

人體所有內分泌主要是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來調控,醫學上簡稱『HPA』(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這可以幫助調節壓力、情緒、情感、消化、代謝…等等很多的人體機制。

當然身體採取生酮飲食,減少了醣類攝取,有研究顯示會增加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生成,進而影響HPA的正常功能,導致人體內分泌紊亂。

在女生來說,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亂經或閉經(amenorrhea),相同問題,更常見於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的女生,又或壓力過大的女生。

在男生來說,當然就是睪固酮濃度降低啦!

一旦男性體內睪固酮濃度降低,想要把肌肉練大,想要體脂降低都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還會開始流失肌肉、堆積脂肪、體力下降。

問題那麼多,可見得,沒有吃醣類食物,對身體造成的隱形壓力是很大的。

看到這裡,還是想要嘗試低碳水化合物或是生酮飲食的朋友們,建議您在開始生酮飲食前,一定要先去檢查體內性荷爾蒙濃度,在正常值範圍內,才能開始實施生酮飲食計畫。

在實施生酮飲食計畫期間,也要配合醫師,定期監測您體內的性荷爾蒙濃度的改變。

◆◆◆ 生酮飲食不適合糖尿病患

生酮飲食不適合糖尿病患!這是因為生酮飲食多油脂,長期食用恐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和膽固醇過高。

生酮飲食法限制一天只20公克的醣類,多吃油脂,不少糖尿病患合併有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和膽固醇過高。

酪梨不是水果而是油脂,綠豆、豌豆仁非豆類而是屬於「全穀根莖類」,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主食類」。

酪梨30公克就相當於1/3湯匙油脂、熟綠豆100公克相當於1/4碗白飯,若吃了這些食物就要減少油脂和主食類的份量。

◆◆◆ 生酮飲食的其他健康隱憂

實施生酮飲食的其他健康隱憂,肉類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膽固醇方面問題可能出現。

另外,維他命礦物質多存在於穀類根莖類蔬菜水果裡,若吃太少,也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又因為缺乏攝取其中的纖維素,便秘的問題也有可能發生。

正常人別實施生酮飲食,正常的飲食,建議遵循『哈佛健康飲食餐盤』,人體只要有適當的養分,就能帶來健康的身體,想瘦,前提總是要有個健康身體好呀!

◆◆◆ 生酮飲食法不是拿來減肥用的啦!

生酮飲食法不是拿來減肥用的啦!正常人還是以『飲食均衡』為最大原則。

若有想使用生酮飲食或特殊飲食法時,請先諮詢您的醫師及營養師。

【 文/True Health 健康說真話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家裡放洋蔥可吸收流感病毒?專家:大錯特錯 】
 
網路流傳,把沒有剝皮的洋蔥擺在房間內,洋蔥會吸收流感病毒,這麼做可以避免感染,這個網路傳說您相信嗎?要告訴您真的假的?
 
衛生疾管人員強調,洋蔥並不具過濾空氣中流感病毒的功效,民眾千萬不要信以為真,正確防流感應該常常洗手、戴口罩,以及接種流感疫苗。
 
多吃蔬果五行食物,可以增進免疫力,不過不用食補,把食物放在房子裡頭也能消滅細菌病毒避免感染嗎?
 
最近就有這樣的秘方在坊間流傳,婆婆媽媽把沒有剝皮的洋蔥分布在家裡各個角落,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
 
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林宛蓁:「洋蔥並沒有辦法吸收或過濾空氣中的病毒或細菌,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人員說,洋蔥並無法過濾吸收空氣中的病毒或細菌。
 
防流感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勤洗手、戴口罩、或接種流感疫苗這三種辦法。
 
而除了洋蔥最近還有一種水果很夯,就是番茄。
 
藝人李佳豫透露靠著番茄汁減肥,2個月瘦了4公斤,沒想到這個減肥法因此爆紅,也意外刺激到番茄汁的銷售量貨架上幾乎被掃空,這個理論是真的嗎?
 
營養師張越評:「茄紅素可以促進體內代謝之外,發現還有增加百分之25的脂聯素,它在身體裡面扮演調節抗肥胖,高血糖或是說血壓血脂這部份的功能。」
 
美國研究人員找來30位BMI大於20,年齡介於20~30歲的女性,每天喝280毫升番茄汁,連續喝兩個月後這些原本體型過胖的女性,腹部脂肪減少了百分之50,而且受試者體內血清膽固醇血脂肪指數也降低不少。
 
國內營養師推測,原因在於番茄富含抗氧化物茄紅素能促進體內代謝,而且也是低升醣指數水果,不過這個研究只是針對年輕女性還有待後續追蹤,並不能保證每個人喝番茄汁都有同樣效果。
 
【 文/ 東森新聞/台北報導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